廉政研究中心
中心成果

中心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果 >> 正文
新书分享‖陈家刚:协商参与的善治之道 ——《协商参与的逻辑》序言
发布时间:2024-09-28     来源:     作者:钟泽林

协商参与的善治之道

——《协商参与的逻辑》序言

陈家刚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自由个体有尊严地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民主发展的每一步既反映了公民参与和管理自己生活愿望的增强,也对我们努力探索公民积极有序参与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大规模的、直接的政治参与并不必然与理想政治状态存在对应关系,但民众的普遍参与以及通过参与实现政治控制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公民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指标,正如本书所言“参与是民主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之源”。

民主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具有体系完备的制度设计,又有环节完整的参与实践,真实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意味着人民享有充分的选举和投票的权利,也意味着人民能够广泛参与各种协商活动。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实现广泛的“协商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形态。

董石桃教授等所著《协商参与的逻辑》一书,抓住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关键要素,聚焦协商参与,在科学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特色协商参与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有助于我们充分肯定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客观认识协商民主的实践成效,积极拓展协商民主的发展空间。

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举投票是参与,决策听证是参与,表达意愿也是参与。在当代中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其中,选举民主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协商民主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的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既包括选举参与,也包括协商参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民主选举解决权力授受之后,协商民主就成为实现民主生活日常化的重要形式。在政治社会中,通过对话寻求最大公约数并形成共识,必然要通过“在场”的协商参与才能够实现。协商民主蕴含着协商参与的内在要求。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其关键就是促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规范化、常态化、实践化,其目的是推进理性的、实质性的公民政治参与,促使公民学会参与协商民主并对公共协商建立信心。

协商参与问题是协商民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驾驭重大问题研究需要有规范的研究框架。本书构建了“主体一过程一模式”三维分析框架,为中国特色“协商参与逻辑”研究提供了比较清晰的研究路径,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民主的实践是有主体参与的政治实践。主体分析是实践问题分析的核心。该书从主体维度选取国家层面的“政协委员”“领导干部”、社会层面的“专家”等作为协商参与分析对象,以“权利”“代表性”为基础分析要素,对协商参与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权利、提升参与代表性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这种主体分析有效地将协商参与的主体前提和典型群体的分析结合了起来。

民主的实践是建立政治结构的过程。参与民主的结构具有基础性地位,但过程能够向我们展现真实的民主图景。结构提供了前提,而公众真正参与协商的过程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协商民主的过程就是协商参与的行为。该书对协商参与过程的分析,既涉及国家重大决策中中央和地方协商参与,也涉及社区利益冲突中的协商参与,基本涵盖了协商决策过程分析的核心内容。该书还提出了网络背景下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分析框架,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协商的分析框架,公众参与社区利益协商的分析框架,以及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商参与的分析框架。这些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民主的实践是形成模式的探索。模式是秩序的内在本质,模式分析可以勾勒出事物发展的总体性特征。该书提出“模式”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从行政思想史角度,该书对公民参与的认知模式发展进行了研究;从协商实践角度,该书对基层协商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从比较视角出发,该书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嵌入式”发展模式进行总体分析。这些研究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为分析中国协商参与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协商参与的民主实践体现了我国发展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

该书认为:“在中国的场域中,‘协商’的原则和机制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结合中国自身民主政治发展的独特实践和自主创新,不断地将协商嵌入多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去。”“嵌入性”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和社会情境变量引入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分析中,凸显制度变迁的主体间性和关系互动性。“嵌入性”视角既强调社会结构对协商民主发展的影响,也尊重国家的自主性和历史社会发展本身的客观性。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具体分析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入考察国家自主性对民主制度演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认真研读此书,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参与”对于协商民主的意义。对这种意义的深入研究,本质是一种行动主义的复归。科恩曾经写道:“民主是一种做事方式,这种方式会比较不充分或不怎么充分地在做的当中体现出来。关于民主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只是占有它、树立它,而是要继续不断地在行动中实现它、体验它。”协商参与的广度拓展、程度深化、质量提升,当然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维护切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高质量行动和做事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是为序。

陈家刚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3年10月于北京

(注:标题为编者所加)

【新书简介】

《协商参与的逻辑》

董石桃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2月

ISBN:978-7-5228-2527-4

“参与”是民主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之源,“协商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形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各种众人“商量”形式,将协商参与嵌入中国特色民主发展实践和制度中,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运行的重要特征和独特优势。本书围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核心要素“协商参与”,构建了“主体-过程-模式”三维分析框架,充分发掘中国式民主运行中的协商参与元素,深入剖析中国式民主运行过程中协商参与的主体特征、过程逻辑和发展模式,探究中国式民主运行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本书是对夯实民主发展和国家治理社会基础的有益探索,是对民主治理有效性的一种实践分析和理论诠释。本书是董石桃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研究”(15BKS043)的结题成果。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