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烽火轮,一位用数据和实例讲道理的朋友。
文章《2016-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反腐数据盘点》提到2024年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56.3万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100.7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17.5万件。立案87.7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厅局级干部4348人、县处级干部3.5万人、乡科级干部12.1万人;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0.4万人。处分88.9万人,其中党纪处分68万人、政务处分27万人;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厅局级干部3838人,县处级干部3.1万人,乡科级干部11.2万人,一般干部12.8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61.3万人。


再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2016至2024年度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2024年度反腐力度再次加强,各项反腐数据几乎都创下新高,均比2023年度高出不少,立案件数增加40%,处分人数增加45.7%,尤其是被处分的省部级干部达到73人,比2023年度增加49%。

今天我们专门分析一下2024年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数据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认为凡是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的人员,涉嫌贪腐的概率非常高,尤其是已经立案和处分的,基本都涉及腐败犯罪,区别在于腐败程度的高低(涉案金额大小)和危害程度。
上述调查数据给出的是整体情况,并不能清楚地反映出细节。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另一个指标,即腐败分子占所属群体的比例,可以用“腐败率/腐化率”表示。贪腐金额反映具体腐败分子的腐败程度,“腐败率”则反映特定群体的整体腐化程度,更能反映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众所周知,能够有条件实施贪腐行为的多为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官员,这些人多属于国家公务员体系(国家公职人员),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了。
根据《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其中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副)、省部级(正副)、厅局级(正副)、县处级(正副)和乡科级(正副),总计五级十等。

上述统计数据也基本按照职级划分,结合立案和处分数据,我们分析一下不同职级人员的腐败率统计结果。
要做统计,首先得知道不同职级人员的数量,虽然这个数据很难从公开渠道获取,但可以合理推断。
根据“政见”于2013年发布的一张图表(图解中国官员级别)提供的数据,国家级56人、省部级约400人、厅局级约4万人、县处级约60万人、乡科级约90万人,官员总数约为154.04万人,公务员总数约689万人,其中官员占比约为22.5%。

文章《【数说】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究竟有多少?》提到,关于全国公务员(非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问题,人社部仅对外公布了两次统计数据,即2015年公务员716.7万人,和2016年公务员719万人。此后,人社部就没有继续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根据此后国家严控公务员数量的政策,有理由认为我国的公务员数量基本在70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政见”于2013年提供的数据基本准确,误差约在5%范围内。
有了上述数据,就可以容易做出统计分析,以立案的人数计算。
省部级及以上的腐败率:73/(56+400)≈16%
厅局级的腐败率:4348/40000≈10.9%
县处级的腐败率:3.5万/60万≈5.83%
乡科级的腐败率:12.1万/90万≈13.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省部级及以上官员(高官/高干)的腐败概率很高,基本上每6-7个人就有1人被立案,这与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委网站频繁公布省部级高官接受调查新闻的现象相当吻合,也与老百姓的日常直观感受一致,这种突出现象以至于被网友将省部级调侃成“高危”岗位。位高权重者出现腐败行为,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
2024年度,对于贪腐达到亿元级别的大老虎的审查审判年终盘点具体参见《【年终盘点】2024年度受审领刑“亿元贪腐大老虎”一览,贪王是谁?》情况。
乡科级的腐败率也是高得惊人,基本上每7-8个人就有1人被立案,也符合老百姓的日常感受——基层腐败问题较为突出,“蝇贪蚁腐”、“小官巨贪”现象层出不穷。因此,需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
“小官巨贪”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内蒙古反腐败斗争史上迄今第一大案”的主角——李建平,涉案金额超过30亿元,已于2024年12月17日,被执行了死刑,详情参见《大快人心!“内蒙古反腐斗争史上迄今第一大案”主角——李建平终于伏法》。
再来看看公务员官员群体的整体腐化率:(73+4348+3.5万+12.1万)/154.04万≈10.4%,差不多每10名官员就有1人因为腐化问题被立案。
这个比例不可谓不高。
最后我们看看公务员贪腐官员占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占比情况,(73+4348+3.5万+12.1万)/700万≈2.29%,相当于每44名公务员就有1人因为腐化问题被立案。
上述统计结果基本符合老百姓对公务员群体形象的整体心理预期。
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需要注意的是:(1)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说明,即官员退休后被调查的情况,毕竟这属于少数,不影响整体分析结论。(2)由于腐败人员从接受调查审查到受到处罚有一段时间差,从数个月至一两年不等,因此有可能出现数据跨年统计问题,但这个也基本不影响整体分析结论。(3)上述计算结果仅仅提供一个分析轮廓,从整体上直观了解特定群体的腐化情况,具体情况需要更多数据支撑,但这类数据不易从公开渠道获取到。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防治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顽疾”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项艰巨无比的长期任务。
公职人员的“腐化率”如此之高,如何破局?
其实,世界上有比较成功的防腐治腐制度和经验可供参考借鉴,这就是“阳光反腐”制度,其中包括世界上多数国家实施的“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这个要比不少人曾经大力呼吁的“高薪养廉”政策,效果显著得多。
无论采取何种反腐倡廉手段,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反腐法治制度和具体透明的反腐措施“,牢牢地将公权力限制在法治范围内,真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环境,让掌权者逐步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三不”理念,自动打消贪腐念头,将贪腐苗头扼杀于萌芽状态。
由此培养出一支真正风清气朗、廉洁奉公、恪守职业操守的公务员队伍,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
最后出一个小问题:
哪所学校的毕业生后来“出事”的概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