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烽火轮。祝各位端午安康。这几天微信群中频繁转载一张图片,涉及体制内人数这个一向高度敏感的话题。

该数据来源于2024年5月22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三方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20年年度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

该表格以“单位性质“来区分“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情况,分成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数量占比14.56%,实缴职工占比27.71%)、国有企业(5.48%,17.50%)、城镇集体企业(1.02%,1.32%)、外商投资企业(2.36%,6.92%)、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62.15%,38.56%)、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2.40%,1.82%)和其他类型单位(12.02%,6.17%)等七类。依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每类单位的平均公积金缴存数分别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67.12人)、国有企业(112.65人)、城镇集体企业(45.64人)、外商投资企业(103.38人)、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21.89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26.70人)和其他类型单位(18.11人)。从上述数据大体可以看出: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数量及职工公积金缴存占比均不低,平均每个单位的公积金缴存人为67.12人,该类单位可以预料应该能严格遵守国家政策。2)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公积金缴存人为103.38人。这类单位应该最能严格遵守国家政策;3)国有企业虽然数量仅占5.48%,平均每个单位的公积金缴存人为112.65人。一般来说国企业每个单位的职工人数众多,数以千计的单位并不少见。这个平均公积金缴存人数并不高。国有企业又分为中央国企(央企)和地方国企,央企基本都是个业内的巨无霸集团,地位和作用非同小可,多为国内甚至国际500强企业成员。现实中,国企尤其是地方国企职工又分为正式工(有编制)和合同工(劳动合同)。我国央企主要分为三类:实业类、金融类和文化类。实业类央企,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监管的90多家,都是涉及实体行业的大型央企。


金融类央企,即财政部监管的27家金融央企,包括四大行、国开行、光大集团、交通银行、中信集团、四大资管企业、进出口银行等,主要涉及银行、保险和资管业务。

需要指出的是,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央企还有4家,分别是:中国烟草、国铁集团、中国邮政集团和北大荒农垦集团。其中,中国烟草比较特殊(税率很高),烟草行业是我国重要的税源(绝对的纳税大户),2023年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5217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财政总额15028亿元,同比增长4.3%。2023年烟草财政总额占全国财政收入接近7%。自2014年烟草税利首次站上1万亿关口,至今已经连续10年保持在1万亿以上水平,10年合计超过12万亿,这背后亿万烟民做出巨大贡献。

文化类央企,即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00多家文化央企,比如中国出版集团。大众常说的“体制内人”通常指吃皇粮的人(铁饭碗),正式说法是财政供养人员(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主要即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其中最为光鲜的就是来自国家机关、人人向往的“公务员系统”,这是铁饭碗中的铁饭碗,除非犯了大错被辞退,基本可以到点下班,旱涝保收,不然何以有那么多人千方百计地“考公”?“考公热”背后有太多的因素,本文暂不讨论。财政供养人员涉及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供养人员,仅指政府机关人员,又称国家公务员;广义的财政供养人员,又称公职人员,不仅包括政府机关人员,还包括由财政供养的公共机构人员,如公立机构的教师、医生、环境卫生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相当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员。根据《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其中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副)、省部级(正副)、厅局级(正副)、县处级(正副)和乡科级(正副),总计五级十等。

当然,最高级别的公务员就是“首席公务员”了。财政供养人员,尤其是公务员的数量,一直是大众感兴趣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大众想获得而不易获得的敏感数据。从本质上来说,公务员就是全体国民的公共服务员,也就是常说的人民公仆。说得更直接点,凡是国家财政供养的(吃公粮),应该都算公务员。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公务员人数远远少于财政供养人员,财政供养人员的大头是事业单位人员。2005年有个统计,全国事业单位(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由此推测公务员人数约705.8万,财政供养人数约3740万人。关于公务员的数量,2013年曾经有一个统计图表。

关于全国公务员总数的问题,人社部仅对外公布了两次统计数据,即2015年和2016年。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这是人社部首次对外披露公务员总数。截至2016年底,共有公务员719万人。此后,人社部就没有继续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显然这不是由于数据缺失或统计能力不足导致。可以发现,人社部2016年公布的719万公务员是指狭义的财政供养人员。然而老百姓更关心广义的财政供养人员即体制内吃皇粮的人。关于财政供养人员(体制内)/公务员的数量问题,详情可参见公号之前2021年的文章《中国究竟有多少公务员?——基于公开数据的分析》。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至2009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除了上述人员,还包括相应的离退休人员。实际财政供养人员超过5700万,占当时总人口比例约5700万/13.31亿=4.28%。2015年9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剑接受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表示,除了有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的体制内人员之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估计人数超过1000万。加上这部分准财政供养人口,到2014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超过6400万,占人口比例为6400万/13.64亿=4.69%。2016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称,当前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约50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约5000万/13.79亿=3.63%。鉴于国家财政供养负担的加剧,十八大后国家提出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长期管理目标的硬约束(主要是事业编制),各级政府和行业纷纷提出减编计划(清理各类临时工、辅助工等编外人员),减幅多在5%-8%之间。因此根据上述6400万人数据,可以合理推测国家财政供养人数在5800万左右(包括离退休人员),按照中国2023年总人口约14亿来算,占比约为4.2%,相当于每22.8人养活1个财政供养人员。根据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0967万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6481万人,占61.3%;202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比为85.62%,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03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3.5%。在这74041万人就业人口中,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占比应该较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2022年全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为6512万人(月收入5000元为起征点),由此可推算缴纳个税的比例约8.8%。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23》数据,我国2022年财政税收总额为166620.10亿元,其中个人所得税14922.85亿元,占比约8.96%。两个占比数据比较接近。按照就业人口口径来计算,相当于每11.77个劳动力养活1个财政供养人员。劳动力不仅要养活财政供养人员,还要养家糊口,压力可见一斑。上述微信群中频繁转载的那张图片,传递的数据有相当的可信度,但有片面性。财政供养人员/体制内人员除了在职工作的,还有离退休的。因此应该说在职工作的体制内人员至少为4835.9万人(有编制的),再考虑离退休的,可以预料上述预估的5800万人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是有根据的,大概率会偏低。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三方每年都会定期发布《全国住房公积金20xx年年度报告》,我们将2019-2023五年间的相关数据合并到一张图表上,或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情况。

根据上述图表可以初步发现: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数量占比和公积金缴存职工人数占比一直在下降,但缴存人数一直在增加,高峰时人数占比达到30.01%,这说明财政供养人员的占比实在不低,也部分侧面说明这部分人的待遇是不错的。缴存职工人数明显增加不一定代表财政供养人员明显增加,有可能是税务部门的稽查力度加强,以往单位“遗漏”情况减少导致。2)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占比和公积金缴存职工人数占比一直在下降,但企业数量和缴存人数在增加,似乎并不能说明这几年外商营商环境在明显恶化,而且国家层面也多次提出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3)前四类单位的数量和公积金缴存职工人数占比一直在下降,后两类有增有减,但第五类即“城镇私营企业及其它城镇企业“的数量和公积金缴存职工人数占比一直在上升,且增幅明显,如缴存职工人数从2019年的4904.9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6730.48万人,增加1825.58万人,增幅高达37.22%,似乎说明个体户/个人创业数量增加?灵活就业人数增加?财政供养向来是个复杂敏感的话题,需要基于各类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财政供养制度不仅需要纵向历史对比,还需要国家间的横向对比,方能得出相对可信的结论。完善财政供养制度,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服务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独立监管,这是全体国民对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人民公仆自觉的内在义务。希望全体公职人员都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