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治读书会第2期综述

PART 01
阅读分享
分享一:陈嘉怡(2023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3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陈嘉怡不仅揭示了案例研究的深刻内涵,还展示了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与价值。她首先介绍了案例研究的定义,指出其是一种强调情境与研究问题契合性的实证探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回答“如何改变”“为什么变成这样”等问题。案例研究分为探索性、描述性和因果性三类,分别适用于新现象研究、理论验证和因果关系检验。她强调,案例研究通过厚实描述和系统理解,能够揭示复杂现象的本质与内在逻辑。在质量标准方面,她提到案例研究需遵循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四大标准。例如,构念效度要求对研究概念进行准确测量,而信度则强调研究的可复制性。她指出,通过三角验证、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推广性。接着,她介绍了案例研究的执行过程,包括准备、执行和对话三个阶段,以及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化等八大步骤。她强调,案例研究的执行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需要在资料收集与分析之间反复循环。她还展示了质化研究方法的分类和特点,包括深度访谈、直接观察和文件调阅。最后,研究生陈嘉怡结合自身的实证研究,分享了案例研究在设计框架、案例选择与理论抽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经验。她表示,案例研究不仅为她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还为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架设了桥梁。
分享二:钟泽林(2023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3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钟泽林在学术汇报中解读了《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的核心内容。案例研究因其在揭示“如何改变”“为何改变”及“结果如何”等动态问题上的优势,成为解析复杂现象的重要工具。该方法通过深度还原事件背景,在保留现实情境复杂性的同时,依托严谨证据链推动理论建构。与侧重现象记录的方法不同,案例研究更强调变量关系的系统性验证,尤其在解释因果关系时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者可基于目标选择探索性、描述性或解释性路径:探索性案例用于界定模糊问题,描述性案例聚焦细节刻画,解释性案例则揭示深层逻辑。单案例设计擅长剖析特殊事件,多案例的跨情境比较则能增强理论普适性。
研究质量依赖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与信度四项标准。构念效度要求测量工具精准对应理论概念(如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内部效度需排除干扰因素以确证因果关系;外部效度通过理论抽样提升结论推广性;信度则依靠标准化流程保障可重复性。这些标准构成案例研究科学性的基石。
实施过程分为三阶段:准备阶段需明确问题边界并设计数据方案;执行阶段通过访谈、观察与档案分析动态迭代数据与假设;对话阶段则将发现与既有理论对照,形成逻辑闭环。整个过程需兼顾现实敏感性与方法规范性。
研究亦指出典型挑战:理论构建风险可通过预设命题框架分阶段验证;案例代表性争议需选取极端或典型样本;数据偏误依赖三角验证法提升客观性;叙事与理论失衡可通过“背景-命题-延伸”结构改善;结论推广需区分统计与分析性逻辑。
文中案例实证方法价值:自我管理团队研究揭示非正式控制与传统管理的协同;TQM多案例比较暴露制度与执行的偏差;中美合资企业研究解析权力博弈的影响路径。这些成果既拓展理论边界,也为政策提供微观证据。案例研究通过连接具体情境与普遍理论,为公共管理领域应对复杂问题提供了关键方法论支持。
分享三:吕金(2024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4级吕金认为《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提供了深入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重要视角。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案例研究的意义、类型、质量标准、研究设计、实施步骤以及与理论建构和假设验证的关系,并通过高质量的案例研究实例进行阐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南。作为研究生,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和理论贡献。案例研究方法的运用需要重点思考:1.案例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类型。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案例类型,如单案例、多案例、批判性案例、特殊性案例等。2.案例研究需要收集多元数据。通过访谈、观察、档案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可以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案例研究需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编码、主题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假设和理论。4.案例研究需要进行文献对话。将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进行比较,可以促进理论的演化和完善。
PART 02
交流总结
董老师在总结交流中指出,案例研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如观察、访谈和档案研究等,且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具有灵活性。在案例研究中,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因为初次尝试的不足而感到害羞。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即使在开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你的研究能力会逐渐提高。
董老师强调读书特别注重“为我所用”,将所读的和正在做的研究结合起来,将读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运用和创造性思考、写作才是目的。与中学生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需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创造知识。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也体现在个人成长和思维成熟的过程中。在研究生和本科生阶段不同在于,研究生要开始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中来,而非还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消费者层面。为了实现这一转变,研究生们需要采取更加主动和批判性的学习方法。每次阅读文献时,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思考如何将这些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
董老师强调模仿顶刊文章的写作规范,以提升研究能力。他特别推荐了《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高质量期刊,建议研究生通过模仿这些期刊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学习如何设计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呈现案例分析等。他强调,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模仿高质量文章,研究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董老师强调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提倡尽心尽力尽责贯通到做人做事做研究过程中去。研究者应注重合作共赢,反对零和博弈,追求正和博弈;反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追求有责任有合作的价值共创。
(供稿:陈嘉怡、钟泽林、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