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学术事务||廉治读书会第1期综述
发布时间:2025-03-18     来源:“清廉视界”公众号     作者: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廉治读书会第1期综述

PART 01

阅读分享

分享一:陈嘉怡(2023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以学术脉络梳理与实证分析的双重视角,系统解构了斯蒂芬·R·巴利的研究。在分享会上,研究生陈嘉怡首先介绍了文章的作者斯蒂芬·R·巴利,他是一位在组织研究和技术社会学领域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学者,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为本次分享的主题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她详细阐述了文中的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部分。文中在这一部分强调了技术作为社会性对象在结构形成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而非仅仅被视为物理性客体。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观念,为理解技术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谈到研究设计时,她介绍了文中采用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步骤。文中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了放射科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在案例呈现环节,以文中的CT扫描仪引入放射科为例,她详细描述了技术引入组织中的结构化过程。通过展示市区医院和郊区医院在CT扫描仪引入后的不同互动秩序和角色关系变化,生动地诠释了技术如何作为结构化诱因影响组织结构的变革。研究发现部分,她指出当技术引入导致互动秩序发生变化时,这些变化必须体现在脚本中,即形成新的、内在连贯的行动蓝图,才能说明技术触发了组织结构的变革。

她还讨论了文中技术复杂性与结构变迁的相关性,进一步丰富了理论内涵。在总结与讨论环节,她提到文章提出的结构化理论有别于之前关于技术的研究取向,遵循一种温和决定主义,既承认了技术的能动作用,又考虑了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一理论为理解技术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享二:钟泽林(2023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3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钟泽林从文章论述逻辑的角度对《技术作为结构化的诱因:观察CT扫描仪与放射科社会秩序获取的证据》进行分享。文章以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为研究起点,通过拆解“结构”概念的二元性展开论述。传统理论中,结构常被视为静态的行动模板或动态的实践产物,这种分野揭示了组织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理论张力。作者在此基础上引入结构化理论的辩证视角,强调组织结构化兼具制度约束与行动创造的二重性:制度性实践通过规范框架形塑个体行为,而个体在技术使用中的能动性实践又通过沟通协商、权力博弈等方式重塑制度逻辑。这种互构关系的揭示,突破了技术决定论的单向因果框架,将技术的影响置于动态的情境互动中考察。

为捕捉技术诱发结构化的动态过程,作者构建了融合历时性与共时性视角的时间模型。该模型一方面追踪技术渗透引发的制度变迁轨迹,另一方面通过“脚本”概念将日常互动中的结构化节点具象化。脚本作为标准化互动情节的抽象表征,既是对周期性行为模式的提炼,也成为观测技术-情境互构效应的关键切口。通过对郊区医院与市区医院CT使用脚本的对比分析,研究证实了技术对组织的影响具有情境依赖性——只有当技术应用激发了特定互动秩序并引发系统性变革时,组织结构才会发生实质性调整。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将组织复杂性归因于技术固有属性的传统认知,更揭示了技术社会化过程中“技术-人-制度”协同演化的深层逻辑。

钟泽林进一步指出,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其“结构双维观”的方法论创新。通过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技术社会学相融合,研究既在历时维度上呈现结构的动态生成过程,又通过脚本截面分析突显其相对稳定的制度特征。这种辩证整合不仅解构了结构概念的单一性认知,更为观察技术渗透组织的过程提供了可操作化的分析工具。在实践层面,研究暗示组织技术采纳需关注“适应性结构设计”,即在制度框架中预留弹性空间以容纳技术迭代引发的二次结构化。尽管研究未完全展开对组织内生要素与技术互构机制的探讨,但其通过沟通机制、权力关系等偏差性因素的分析,已为管理学深化技术社会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口。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融合社会网络分析或计算仿真方法,量化技术扩散中的结构化节点,推动理论模型向预测性范式演进。

分享三:吕金(2024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4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吕金侧重介绍的是文章架构:该文献探讨了技术如何影响组织结构,特别是CT扫描仪的引入如何改变了放射科的组织结构和职业结构。作者巴利提出了“技术作为结构化的诱因”这一理论框架,认为技术并非直接决定组织结构,而是通过改变制度性的角色关系和互动模式,引发不同的组织结构。

在引言部分, 介绍研究背景,即 CT 扫描仪等新技术对放射科组织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影响,以及现有组织理论对技术影响的解释不足。在理论框架部分,介绍协商秩序理论和结构化理论,强调结构是行动的产物和约束条件,并具有动态性。提出结构化过程的连续模型,将行动和制度领域随时间演变,并通过脚本连接。研究方法是参与观察、田野笔记、访谈和档案资料分析。数据分析步骤为:确定结构化阶段、分析互动脚本、与正式结构特征(集中化)联系。

分析郊区医院案例,首先描述放射科的传统结构:专家主导,技师从属。其后分析 CT 扫描仪引入后的结构化过程:两个阶段,从专家和技师协商决策到技师获得更多自主权。阐述每个阶段的互动脚本:“不经意的确认”、“预设答案的提问”、“偏好声明”、“暗中教导”、“角色颠倒”、“责难技师”。分析市区医院案例,首先描述放射科的传统结构,与郊区医院类似,专家主导,技师从属。其后分析 CT 扫描仪引入后的结构化过程:四个阶段,从专家指导技师到技师依赖专家再到技师逐渐独立。阐述每个阶段的互动脚本:“下达指导”、“收回成命”、“越俎代庖”、“寻求指导”、“始料不及的批评”、“非难性质疑”、“技术咨询”、“共同执行”。对比两家医院的互动脚本和集中化程度,指出郊区医院更加去中心化,讨论技术复杂性和决策制定对结构化的影响,强调情境逻辑和意外结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强调技术是结构化的诱因,导致多样化的组织结构。提出温和决定主义视角,认为技术影响组织结构的过程具有规律性和多样性。

PART 02

交流总结

王亚东老师通过对比两个医院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多样化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着重分析了技术如何触发无意识、非预期的组织结构变化。王老师进一步强调了技术在组织中的嵌入过程及其对组织结构的潜在影响,指出当前理论在拓展性和预测某一具体技术对组织结构影响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在谈到结构化研究方法的定义、性质及其在技术影响研究中的应用时,王老师将结构化解释为一个既包含动态革新过程,又受到规则影响的过程。

王老师提到,研究者通过使用脚本和情景模拟来描述结构化的演变过程,并强调外因和变迁的积累效应对结构化过程的重要影响。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技术是否为结构化的主要诱因,王老师提到文中采用了田野调查法,并对比了市区与郊区两种不同场景下的医院案例。在设计访谈时,应特别注意场景间的差异因素,以确保能够准确对比并得出结论。此外,王老师还详细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如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改变组织和国家层面的关系,并探讨这种技术是否成为组织结构变化的诱因。最后,王老师认为“技术与组织”这个方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价值,并期待未来能够取得更多的研究。

董石桃教授为与谈者带来了关于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在组织化过程中角色以及研究流程与设计重要性的深刻分享。董桃教授首先强调了科学研究中将定性故事转化为定量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仅凭讲述故事并不能构成严谨的科学研究,必须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的支撑,将研究提升到科学证明的层面。他进一步提到,高质量的研究应当始于理论,也终于理论,即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贡献,并与既有理论进行对话,最终达到理论饱和的状态。

在谈及技术在组织化过程中的角色时,董教授认为技术主要扮演催化剂的角色,能够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然而,技术并非决定组织最终状态的主导因素,组织的最终形态更多地由其内部的各种因素共同决定。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董教授展现了技术与组织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指出技术并非简单地被组织接受并应用,而是与组织内部的各种因素进行交织和碰撞,共同塑造组织的未来形态。

此外,董教授还着重强调了规范的研究流程与设计的重要性。他提到,在进行研究时,应当遵循规范的研究流程,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的构建、分析框架的设计、案例研究与结论的提炼等步骤。特别是在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技术防腐等领域的研究中,设计实验或场景来深入分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仅仅进行技术算法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同时,他还提到在研究过程中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蹲点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和验证研究设计。

(供稿:陈嘉怡、钟泽林、吕金)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