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研究方法||论文创作法之四:写论文,话赶话
发布时间:2024-05-12     来源:《政眼》公众号     作者:冯仕政

论文创作法之四:写论文,话赶话

每一篇文章,从动工那天起,就在梦想结尾。在长期的论文写作中,总有一种奇妙的体验发生,那就是:关于结尾的方式,此前设想过千万种,独独没有想到今天这种。坐在哪里,写着写着,就出来了。

① 论文写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一句话:写出来!

民间有句俗语,叫“话赶话”。意谓说话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前面一句能够“赶”出后面一句,后面一句能够“赶”出再后面一句。好多话都是这样“赶”出来的,事先并没有设想。我发现,写文章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很多时候以为想好了,待到动手写的时候,却发现赶不出话来,或者赶着赶着,就赶不下去。当然,有时候,也会像我今天一样,赶着赶着,却赶出了意料之外的好结果。

但不管怎样,赶的过程很重要。如果只是坐在那里想,不动手去赶,无论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不会发生,产出等于零。只要赶起来,即使出现坏的结果,至少你还知道怎么调整,然后尽量往好的方向赶。就这样反复赶,就能赶到正道上。

听、说、看、读、思、写,都是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任何学术研究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字,因此,“写”对前面诸种环节的成果具有检阅的功能。只有通过写,才能有效地检阅和反思前面听、说、看、读、思等环节的成果,并将这些成果整合到一起。以实实在在的文字所进行的检阅、反思和整合,比仅仅对着空气在头脑里检阅、反思和整合,效果要好得多:一方面,有形的文字可观览,可试验,可检证,可回溯,可反复,可控制,有助于提高思考的效率;另一方面,论文写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一句话——得写出来,平时就注意把点滴思考写出来,积少成多,慢慢就是一篇论文了。不像纯粹的思绪,虽然任意驰骋很有快感,但也天马行空,无边无际,难以定位,难以检证,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标,过程亦很难控制,无从保证效率,并且时过境迁,就啥也不记得,留下的只有惆怅。

② 企图把构思细化到“此处有掌声”,那是作死

我并不反对构思,本老汉还不至于如此疯狂。构思是一定要有的,不然,再怎么赶,也赶不出结果。我只是反对沉迷于构思。一旦沉迷,就麻烦了。只要建立了基本观点、基本框架,准备好基本材料,文章能写成什么样,就基本靠赶了。当然,也有人说,主要靠气质。哈哈。

扩大了说,其实人生基本上也是“赶”出来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喜欢坐在那里给自己的人生做“顶层设计”,深怕设计不周,人生从此不可挽回。咳,这哪跟哪呀!人生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一步赶一步地赶出来的。

我曾经在新生研讨课上讲我的“行动主义人生观”,要义是不要沉迷于构想,而要赶紧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寻找方向。我讲得眉飞色舞,但学生好像无动于衷。没反应就没反应吧。人生许多事,没有点阅历,不吃点苦头,是参悟不了的。他们还年轻。

最近偶然发现我在另一个班讲的《在行动中成就人生》,被好事者整理出来放到网上。中间很多“妙语”,连我自己都吃惊,因为这些话并不是我事先准备的,而是课上“话赶话”赶出来的。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备课从来都只准备个大纲,具体的内容留待现场去发挥。准备得太细,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听人说,有的老师备课特细,连哪个地方应该逗个哏,哪个地方学生应该来点掌声,都设想好了。在我看来,这纯属自己给自己挖坑,是作死的节奏。

③ 写作是艰苦的劳动,立足于劳动,以作为激发思维

玉人不示人以璞。很多学者,特别是某些已经成名成家的学者,总愿意把学术创作过程说得很“高尚”,甚至有点神秘。从形象管理的角度来说,这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实际的学术创作确实有点“猥琐”,希望不要因此浇灭了年轻人做学问的热情。我院女神某老师说:把学术创作看作灵感的迸发,而非劳动的积累,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之后的产物,文艺太祖华兹华斯为始作俑者。该女神的这句话就是在和同事们微信聊天时迸出来的,也是话赶话的结果,相信她事先没有准备。当然,是否事先有准备,还得问问她,再考证一下。

确实,将写作单纯等同于灵感迸发的观点流传甚广,为害甚烈。于是,很多小朋友天天坐在那里冥想,静等灵感的喷发,期待某一天,灵感就像管涌一样,堵都堵不住。

不排除某些时刻、某些学者、某些学科的学术写作,可以如大河之泻汪洋,但对于资料铺陈和理论阐述的工作都极为繁复的社会科学写作来说,还是先立足于艰苦的劳动,再拉动灵感的迸发比较靠谱。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