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研究中心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学术动态||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简介及基本要求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4-01-25     来源:     作者: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一、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从公共行政学演变而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对于公共部门的专门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7年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行政之研究”一文中,确定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方向,以怀特(Leonard D.White)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威洛比(William F.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原理》两本著作的出版为学科建立的主要标志。从建立到现在,公共管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1060年代):公共行政学阶段。研究对象侧重政府,目标主要是提高行政效率,重点研究领域包括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领导、人事行政、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行政监督等。

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公共政策阶段。研究对象从行政组织扩大到公共政策和部门行政管理,包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环境与资源、科技、教育等领域。

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后):公共管理学阶段。研究对象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会自主治理。强调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让市场和社会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突出公共服务中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竞争和选择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倡积极吸收私人部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技术改进公共部门的管理。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逐渐地引入中国,80年代中期少数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系,21世纪初各重点院校陆续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该学科与中国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息息相关,对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引进西方学术成果的过程中,我国研究人员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实际,进行了学科本土化的改造。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在政府职能及其实现体制机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在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对公共管理学学科的影响,是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学科内涵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学科主要以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公共组织的权力、结构、过程、功能、行为、规则及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公共组织、公共价值、宪法与行政法、公共伦理、公共经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是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内容。

公共管理学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核心课程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政治学、公共伦理学、组织行为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等。

(三)学科范围

公共管理学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卫生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数字公共治理、城乡公共治理和全球治理等11个二级学科。

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是研究公共事务和公共组织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为公共问题的解决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科学方案。行政管理的理论既包括传统政府管理的思想,也包括现代国家(政府)治理和公共组织管理的理论。行政管理学具有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综合性与独立性相统一、规范性和经验性相统一的特点。行政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中外行政管理思想及其演变、行政管理的方法及其创新等;

2)行政管理体制与改革,主要包括行政体制、行政职能、行政监督、行政改革、公共财政与预算、行政法等;

3)公共组织管理与发展,主要包括公共部门的战略决策、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行政伦理、信息技术管理等;

4)比较行政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的国际比较等。行政管理也涉及其他有关国家治理的专门问题,比如公共服务、流域治理等。

2.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一门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探讨公共政策行为的优化、公共政策系统的完善,进而提高政策制定质量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它既包括政策科学理论、政策分析方法与技术、制度分析与战略规划等基础理论,也包括政策实验与创新、认知决策、经济社会政策等功能活动。本学科系统运用案例研究、行为研究、实验研究、预测研究、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方法和技术,探讨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和方式,检验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公共政策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政策科学的经典理论、政策过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分析的前沿方法等;

2)比较公共政策,研究不同国家的政策过程及其决策和执行的体制和机制,为推动我国政策过程优化特别是决策质量和执行效果的提升寻求有益借鉴;

3)国际公共政策,研究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为解决全球公共问题、实现全球公共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备选方案;

4)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与理论创新,探讨中国公共政策的思想智慧、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

3.卫生政策与管理

卫生政策与管理是一门研究卫生健康领域政策与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本二级学科旨在以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政治学、法学等为主要理论基础,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卫生健康领域的政策和管理问题,为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维护和增进人群健康。卫生政策与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卫生政策,重点关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规律,针对卫生健康领域相关问题,研制和评估卫生政策,分析卫生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关系;

2)卫生管理,重点关注卫生体系与组织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卫生体系的构建、组织结构与功能,卫生服务组织的运营与管理,以及卫生服务的研究、评价和管理等;

3)卫生经济,重点关注卫生健康领域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卫生资源筹集、配置与使用,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卫生服务市场与政府作用,医疗保障制度等;

4)社会医学,重点关注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分析健康与社会、经济、人口、教育、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卫生政策与管理还涉及全球卫生治理、卫生监督、卫生技术评估等相关研究方向。

4.教育政策与管理

教育政策与管理是研究教育领域公共政策一般理论及方法、教育行政与管理活动及规律的学科。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对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政策系统、管理过程是主要研究对象。教育政策与管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密切联系,如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教育政策与管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针对特定的研究问题,可从一切可以利用的研究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或方法组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教育政策与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教育政策;

2)教育领导与管理;

3)教育财政;

4)教育评价;

5)教育统计与测量。

5.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针对年老、疾病、失能、护理、生育、工伤、伤残、失业、贫困、死亡等各种社会风险应对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通过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合作,为全民提供多层次生存与发展保障,增进民生福祉制度安排的学科。它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保险学、法学、人口学和现代技术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公益慈善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等内容。社会保障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侧重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权益保障、组织运行、制度效应、国际比较等;

2)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侧重社会保障法规、基金管理、实施评估、国内外模式与经验等;

3)社会保障实践研究,侧重社会保障服务对象、内容、标准、支出责任及经办服务等。

6.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以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研究土地资源的特性、区域差异、配置规律等,研究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产权机制、政府规制、经济机制、政策措施等对实现特定土地资源利用目标的作用规律,研究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的治理体系与政策工具。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土地制度与政策,主要研究城乡土地产权制度与政策,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土地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等;

2)土地经济管理,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经济关系及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土地财政、土地税收、土地金融等;

3)土地权籍管理,主要研究地籍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地权利流转与变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所有者权益保护、土地资源监测与信息管理等;

4)土地利用管理,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过程优化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等;

5)土地生态管理,主要研究土地的生态功能服务、生态安全、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生态保护与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机制等。

7.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以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全生命周期中的政策与管理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学科。它以公共管理学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融合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虚拟仿真等方法与技术进行研究。应急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应急管理基础理论;

2)应急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

3)风险管理与预防准备;

4)应急响应与应急处置;

5)恢复重建与危机学习。

8.社会组织管理

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日渐成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管理因此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管理是一门研究社会组织相关政策与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公共管理学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融合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理论,系统应用案例研究、行为研究、实验研究、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虚拟仿真等方法与技术,探讨社会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应用。社会组织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社会组织管理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社会组织基础理论、社会组织管理方法等;

2)全球社会组织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的社会组织管理的体制机制与运行逻辑,为推动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优化与提升寻求有益借鉴;

3)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关系,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如何与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实现跨部门合作;

4)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治理中的体制机制、方式途径与创新模式;

5)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研究社会组织法人治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与税务管理、项目管理等。

9.数字公共治理

数字公共治理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它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公共领域特征与运行规律,研究综合应用数据科学、算法技术和智能手段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原理、模式与方法。数字公共治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数字治理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数字治理的基本原理、模式及方法;

2)数字政府治理,重点研究政府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政府内部运作和管理效能、提升公共决策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风险防控能力的模式与机制;

3)数字社会治理,重点研究非营利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协同开展智能治理和智能服务的模式与机制;

4)数据安全与政策,重点研究数字治理过程中的失范行为形成机理,以及为解决其问题而设计的公共政策或制度安排。

10.城乡公共治理

城乡公共治理是一门以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与技术手段,科学描述和分析城乡发展规律,研究城乡发展问题并致力于实现城乡善治的学科。它包括城乡公共治理理论与方法、城市公共治理、农村公共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与治理等研究领域。本学科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探讨城乡公共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方式,测量城乡公共治理效能,着力实现国家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公共治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城乡公共治理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城乡公共治理经典理论和历史演进过程,以及研究范式和科学方法;

2)城市公共治理,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公共问题,城市公共治理体制机制、政策实施及其影响,数字化城市治理,城市公共治理质量和优化过程;

3)农村公共治理,主要研究农村公共治理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的形成、发展和变革创新;

4)城乡融合发展与治理,主要研究城乡融合发展历程与趋势,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治理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

11.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主要研究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不同类型主体,为了应对超越国家范畴的问题与挑战,建立起的多层次规则体系,以及为了实施规则而进行的具有跨国影响力的行动总和的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全球治理研究涵盖基础理论、具体议题、治理主体、规则体系、治理过程等多层次问题;全球治理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探索管理科学、国际关系、经济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全球治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全球治理基础理论研究;

2)全球治理具体议题研究,如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公地治理、全球科技治理、全球卫生治理等;

3)多元全球治理主体研究,包括国家、区域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企业、其他公共组织、社交媒体以及个人等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

4)全球治理机制研究,既包括以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国际治理机制,也包括全球公私合作治理、私人部门治理、多部门协同治理等诸多新型治理机制;

5)全球治理过程研究,包括议题塑造、规范建立、标准设定、治理行动的实施与调整、治理有效性评估等;

6)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理念与策略研究及全球治理与中国治理的互动关系。

(四)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学学科以培养具备公共管理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管理能力,掌握相关研究方法,能够胜任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公共精神。

公共管理学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毕业后可以胜任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管理工作或专门研究工作。教学工作要考虑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宽广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方法技能,形成爱岗敬业、终身学习、批判创新等科学素养,毕业后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展创造性的工作,适应学习型和创新性社会发展的要求,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

1.硕士学位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高级专业工作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专业外文资料。

2.博士学位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与方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科学素养,能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作中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并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

(五)相关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会计、审计、政治学、法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二、硕士学位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教育以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各种实践性工作或者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为目标。

获得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者应当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专业工作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专业外文资料。

不同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以上基本要求下,可围绕学科特点设置具体要求。硕士生核心课程应涵盖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组织行为学(或组织理论)、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等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培养单位还应提供一些具有职业特点的课程,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实践工作的需求。

通过课程学习和其他研究训练,硕士生应掌握公共管理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能够使用常用的统计软件或质性研究工具等;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秉持公共理念,具有从事本学科理论或实践工作的专业精神、才智、涵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将它迁移到其他工作领域;注重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掌握;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身体力行。

2.学术道德

树立法治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权益。严守学术诚信,论文写作符合规范要求,引文标明出处;引用尚未发表的研究思路或结果须征得同意并标明出处。出于任何目的都不能篡改研究数据。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硕士生应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中、外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技巧,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通过研读文献和实践等渠道,增进对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2.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的能力。硕士生应能基于管理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特定问题进行理论和逻辑分析,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硕士生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善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能够用理论指导实际行动,独立完成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解决问题。

4.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指表达自己和接收他人学术见解和观点的能力。硕士生应能利用各种媒介、通信技术和信息手段,搜集信息,并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以清楚明白的方式表达和传递出去,善于倾听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实现有效的交流。

5.其他能力

硕士生要注重个性与全面发展,提高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与创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论文要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论述和推理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通顺而准确;写作格式规范;引用材料的出处完整而准确。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论文格式规范,引用数据和引文标注出处;

2)核心学术概念界定明确,结构合理,表达准确;

3)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使用得当;

4)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应予以说明。

2.质量要求

论文能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于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抽象,提出自己分析问题的研究设计。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对问题进行细致研究,论证过程要合理,逻辑推理要严密,研究结论要经得起推敲。论文应体现出写作者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


三、博士学位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以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学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为目标,尤其注重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养成。
 获得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者应当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与方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科学素养,能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作中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并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
 不同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以上基本要求下,可围绕二级学科特点设置具体要求。同时,培养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博士生能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学术交流、职业实践等学术研究活动。
 经过培养和训练,博士生应养成公共管理思维,掌握公共管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动态;熟练掌握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包括常用的统计软件或质性研究工具;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和完成专业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并为推进思想认知和学术发展、增加新知识做出贡献。
       (二)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秉持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理念,具备科学、严谨、求实的探索和治学精神,树立开放、包容和发展的学术研究态度,能够在对公共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分析中发现研究问题,具有学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2.学术道德
 树立法治观念,遵循学术伦理,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权益。严守学术诚信,论文写作符合规范要求,引文标明出处;引用尚未发表的研究思路或结果须征得同意并标明出处。在处理和解释经验数据时,科学严谨,不篡改研究数据或分析结果。恪守学术规范,强化学术自律,严守学术标准,维护学术尊严。
       (三)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博士生应该积极拓展学术视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中、外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技巧,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动态前沿,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研读文献和实践调研等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增进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认识。
 2.学术鉴别能力
 学术鉴别能力是对学术研究做出评估、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博士生应掌握学术评价标准,能够从规范性、客观性、逻辑性、创新性等标准出发,从客观事实、理论预设、逻辑推理、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将一项具体研究放在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中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鉴别。
 3.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的能力。博士生应能够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和学术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公共管理研究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统筹协调相关资源和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4.学术创新能力
 学术创新能力是指能够提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思想、理论、方案、政策建议等。学术创新体现在理论、方法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博士生应能够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提出创新的研究问题,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选择创新的研究角度、研究对象或研究方法,完成科学规范的研究工作,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指表达自己和接收他人学术思想、见解和成果的能力。博士生应能够利用多种语言、媒介、通信技术和信息手段,通过加入学术团体、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演讲、出版学术论著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必须清晰阐述自己的思想,善于倾听和吸纳他人意见。
 6.其他能力
 博士生要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参与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的教学、实习等实践活动,为未来从事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博士生要注重个性与全面发展,在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继承与创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选题应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研究问题聚焦,研究内容明确,具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的研究条件和可操作性,研究的工作量、广度和深度应符合博士学位论文的一般要求。
 学位论文应有独立的文献综述部分,应涵盖与研究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文献,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论。
 2.规范性要求
 论文要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符合学科公认的科学规范性要求,包括选题恰当、材料翔实、文字表达准确而流畅、结构合理、论述和推理的逻辑清晰严密,书写和引注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3.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应表明作者在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上取得有一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表现为研究新的问题,发现新的事实,拓展或修正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方案。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