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研究中心
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文献分享||纪检监察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4-07-14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作者:胡扬

纪检监察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兼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胡扬

摘 要: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取得战略性成果,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进入学科发展新阶段。纪检监察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实践基础、学科基础等基本问题是建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关系到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两个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自信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

关键词: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十年磨一剑,百年厚基础。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在纪检监察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发展,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顺时而生。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纪检监察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同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纪检监察学被列为法学门类新增一级学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加强纪检监察学、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这是新时代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和实践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是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深入研究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为什么要研究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

一座大厦的稳固程度关键在地基,一个学科的发展潜力关键在基础。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设立后,学科基础建设加速推进。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纷纷成立纪检监察学院或研究院,纪检监察学学科阵地不断拓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组织机关部门、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编写《纪检监察学》《党的纪律学》《廉政学》《监察法学》等系列教材,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202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编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明确纪检监察学学科内涵和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要求,为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提供蓝本。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推动了基本问题研究,学术界对纪检监察学的性质定位、对象范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学科的基本问题和纪检监察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学术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总体来看,纪检监察学发展历史长、涉及学科多、研究范围广,尚未形成稳定的学术群体和明晰的研究范围,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脱节,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脱离,跨学科研究亟须深化。主要表现在:相关研究点多面广、成果分散,对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其中国特色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对纪检监察学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纪检监察学学科大厦根基还不够牢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和影响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瓶颈。

第一,对纪检监察学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是对一个学科的合理性、规范性、系统性的探讨,主要包括学科名称、性质定位、研究对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科体系等方面。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设立前后,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形成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很大分歧。比如,在学科性质定位上,对纪检监察学学科归属问题意见不统一,纪检监察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其作为法学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是否合理?在研究对象上,纪检监察学是研究纪检监察活动规律的科学,把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研究对象是否精准?在学科体系上,纪检监察学学科内部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有待进一步理顺,纪检监察理论、党的纪律学、监察法学、廉政学四个二级学科的内涵外延及其关系如何定义?在人才培养上,如何适应全面从严治党形势需要,建立健全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从硕士、博士层面开始培养是否可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如何整合跨领域、多学科纪检监察人才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纪检监察学术人才队伍?这些问题还需要在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研究、统一认识。

第二,纪检监察学的学术基本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学术基本问题是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柱,也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石,主要包括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实践基础、学科基础等方面。学科基本问题和学术基本问题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科基本问题是外在表现,学术基本问题是内在支撑。近年,在纪检监察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中涉及纪检监察学学术基本问题,但成果不多、关系不清、深度不够、系统性不足。比如,在基本范畴上,学界普遍认识到纪检监察学基本范畴对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但研究角度不同、认识不一,基本范畴脱离实际,核心范畴尚未统一,范畴体系尚未建立。在基本理论上,现有研究多是对纪检监察相关理论来源的梳理,缺乏对纪检监察理论系统性重构及其中国特色、理论自信的深入研究。在基本方法上,现有研究还局限在对纪检监察学一般研究方法方面,没有结合纪检监察实践形成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将纪检监察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基本方针方略和具体工作方法纳入其中。在实践基础上,相关研究零散片面,缺乏对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实践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系统总结,对纪检监察实践推进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内在机理研究不够。在学科基础上,缺乏纪检监察学学科发展史的专门研究成果,对纪检监察学的知识积累过程和学科成长路径分析不足。

第三,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根基尚不牢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是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和实践的系统化规范化,是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集中体现。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研究基础薄弱,导致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根基不稳、体系不完善。比如,在学科体系上,对纪检监察学学科的内涵要素、内核基础、建构路径研究不足,学科研究还远落后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要求,急需构建学术化、学理化、学科化的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在学术体系上,学术体系不完善、学术概念不规范、学术框架不明确、跨学科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还在探索之中。在话语体系上,缺乏对纪检监察核心范畴、标志性概念和重大判断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梳理,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判断力、影响力不强,纪检监察学的实践价值、学科分量、社会影响以及国际话语权等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因此,在深入研究纪检监察学学科基本问题、消除学科建设认识分歧的基础上,推动纪检监察学的研究重点从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向学术发展的基本问题深化,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发挥“以点带面”的综合效应,厚植纪检监察学学科发展的知识体系和学理基础,为纪检监察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学习提供知识框架,为纪检监察学学术理论研究提供问题导向,对于加快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建设、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迫切现实意义。

二、研究哪些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基本问题是一个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也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立足点。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必须从基本问题入手,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起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总体上看,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即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实践基础、学科基础。其中,基本范畴是基础,基本理论是核心,基本方法是关键,实践基础是动力,学科基础是支撑。研究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首先厘清纪检监察学这些基本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范畴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践体系、学科体系。

(一)关于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是一个学科话语体系的表达形式、学术体系的逻辑起点、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石。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六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内容与形式、整体与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基本范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学科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因此,提炼基本范畴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就范畴谈范畴,必须从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提炼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判断,如此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基本范畴体系,反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纪检监察学基本范畴是对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的实践、制度和理论的总结提炼,纪检监察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过程,主要包括价值范畴、核心范畴、实践范畴三个层次,其中价值范畴是引领,核心范畴是支柱,实践范畴是基础。

一是价值范畴。价值范畴是纪检监察初心使命、目标任务、原则宗旨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党的领导、自我革命、廉洁政治三个基本范畴,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自我革命是根本手段,廉洁政治是根本目标。党的领导范畴主要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等概念。重要判断主要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等。自我革命范畴主要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社会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等。重要判断有: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廉洁政治范畴主要有清廉中国、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廉洁文化、廉洁社会、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活等概念。重要判断主要有: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等。

二是核心范畴。核心范畴主要包括监督、正风、肃纪、反腐,这是纪检监察实践工作的基本面,也是纪检监察学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四个核心范畴相互联系、内在一致,监督是正风、肃纪、反腐的前提,正风、肃纪、反腐是监督的方式。监督范畴下有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专责监督、基层监督、行政监察、国家监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等概念。重要判断主要有: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政治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任务和重大责任,推动“四项监督”统筹衔接、贯通协同等。正风范畴下有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四风”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纠风、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概念。相关重要判断主要有:作风建设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党风政风影响民风社风等。肃纪范畴下有纪律、规矩、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纪律建设、纪律自觉等。重要判断主要有: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政治纪律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纪律,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等。反腐范畴下有反腐倡廉、“打虎”、“拍蝇”、“猎狐”、传统腐败、新型腐败、隐性腐败、跨境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等概念。重要判断主要有: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老虎”“苍蝇”一起打;受贿行贿一起查;一体推进“三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等。

三是实践范畴。实践范畴是纪检监察实践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总结提炼,反映了纪检监察的主体、客体及其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主体范畴、客体范畴、手段范畴三大类。主体范畴主要有纪委、监委、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派出)机构、纪律检查委员、监察专员、监察官、特约监察员等概念。重要判断主要有:打铁必须自身硬,纪检监察机关是党的纪律部队、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等。客体范畴主要有纪检监察对象和行为,对象主要有党员、党组织、公职人员、公权力等概念。行为主要有违纪、违规、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等概念。重要判断主要有: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等。手段范畴主要包括留置、“红脸出汗”、“咬耳扯袖”、谈话函询、询问、讯问、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重大判断主要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管党治党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等。

总之,纪检监察的三个价值范畴、四个核心范畴、三类实践范畴及其衍生的若干重要概念和判断,共同构成了内容科学、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特色鲜明的中国纪检监察学范畴体系。这个范畴体系既全面总结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国特色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建设的进展、成效和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基本理论

一部纪检监察实践史也是纪检监察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史。建党百余年来,中国纪检监察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形成了鲜明中国特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纪检监察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支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纪检监察工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的最大特色。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和新时代进程中,在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同中国纪检监察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监察制度和廉政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具有清晰理论来源、完整理论体系、鲜明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理论体系。

一是理论来源。纪检监察是执纪执法的综合性工作,纪检监察理论也是监督执纪、正风反腐等相关理论融合发展的结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理论来源。具体说来,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中华优秀传统监察制度和廉政文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监督反腐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及关于监督反腐、纪检监察的重要论述,西方权力监督制约理论等方面。这些理论既相互联系又各有所侧重,其中,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是魂,规定了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理论本色;中华优秀传统监察制度和廉政文化是根,奠定了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理论基因;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监督反腐的思想是核,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监督反腐、纪检监察的重要论述是根本遵循,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纪检监察学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西方权力监督制约和预防腐败理论是借鉴,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的自信开放。

二是理论体系。理论来源不会自动生成理论,理论要素简单相加构不成理论体系,只有在“两个结合”中继承发展、守正创新,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前提下,建构一套解决权力监督和制约、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独到见解的解决方案,形成一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创造一套体现中国国情、适宜中国使用,能够让国际学术界理解的话语、知识和方法。从狭义上看,纪检监察是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的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党的纪律建设理论和国家监察理论。在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条件下,纪检监察职责一体履行,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理论内在贯通。从广义上看,纪检监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还包括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党和国家监督理论、一体推进“三不腐”理论等。这些理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纪检监察、为什么要进行纪检监察、怎么样开展纪检监察”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用中国话语深度阐释了如何通过纪检监察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其他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和各国治理腐败等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理论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纪检监察学是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为导向,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长期执政条件下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重大课题提供理论支撑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以史无前例的力度、深度、广度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六个坚持”上:其一,坚持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做到“两个维护”;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风反腐为民;其三,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促进执纪执法相贯通;其四,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发挥治理腐败综合效能;其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其六,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的理论特色,充分体现了纪检监察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关于基本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支撑。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纪检监察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和实践规律的科学。纪检监察学基本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纪检监察学基本方法主要是指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方法,广义的纪检监察学基本方法还包括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根本世界观方法论、基本方针方略和具体工作方法等。根本世界观方法论是管总的根本思想方法,对纪检监察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基本方针方略是指导纪检监察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根本世界观方法论在纪检监察领域的运用;具体工作方法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式,也是纪检监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四者相互联系、内在一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方法体系。

一是根本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科,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纪检监察学的问题及对策,是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纪检监察学的根本世界观方法论主要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纪检监察学的根本指引,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体包括坚持实践第一、人民至上的观点,坚持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以及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等。(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新时代新征程纪检监察学的根本遵循,具体包括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论,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和实践创新;“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基本方针。基本方针方略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提出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其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方法,也是纪检监察工作始终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具体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其二,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纪检监察工作始终坚持的一贯方针,具体包括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弄清思想和团结同志相统一,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持把握政策策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等。其三,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方针方略。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略,具体包括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发挥一体推进的治理效能。其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等。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重要工作方针,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是具体工作方法。具体工作方法是在长期的纪检监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的工作方式方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遍工作方法。指在长期纪检监察实践中形成的、对纪检监察各方面工作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纪法贯通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群众工作方法等。另一方面是具体工作方法。指纪检监察某一重要领域使用的工作方法,如监督检查工作方法、审查调查工作方法、案件监督管理工作方法、案件审理工作方法、巡视巡察工作方法等,每个方面包括若干有效管用的工作方式。

四是基本研究方法。指纪检监察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研究方法。纪检监察学学科作为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使用哲学社会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等。另一类是独特研究方法。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及纪检监察学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必须结合纪检监察实际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独特研究方法,如坚持首先从政治上看的政治分析方法、典型案例剖析方法、腐败心理分析方法等。

(四)关于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是实践规律的总结,离开了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离开了实践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无从谈起。纪检监察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性、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研究纪检监察学的基本问题,构建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都必须从中国纪检监察实践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实践体系,主要包括价值目标体系、组织职能体系、专责监督体系、权力运行体系、监督控制体系。其中,价值目标体系是战略,组织职能体系是支撑,专责监督体系是核心,权力运行体系是关键,监督控制体系是保障。

一是价值目标体系。实践是价值生成的基础,价值是实践发展的取向。纪检监察价值体系是在长期自我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纪检监察价值目标、初心使命、工作原则的集中体现。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坚持”,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自我革命、坚持廉洁政治;初心使命主要体现为“四个坚决”,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章宪法的权威实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原则主要包括“五个坚持”,即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

二是组织职能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纪检监察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基石。纪检监察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也源自严密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结构体系、职责体系等方面,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协同一致的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体系。领导体制主要包括领导体系和管理体系,领导体系主要包括党的全面领导体制、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体制、派驻管理体制等。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级”“五层”(含纪检监察派驻、派出机构),“三级”即中央、地方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五层”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个层级地方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职责体系包括三项专责任务和多项经常性工作任务,三项专责即纪委的监督、执纪、问责,监委的监督、调查、处置,多项任务是专责的细化具体化。

三是专责监督体系。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第一职责、基本职责,纪检监察监督体系是党内监督体系的主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支撑。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主要有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其中纪律监督是基础,重在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的监督;监察监督是拓展,重在对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的监督;派驻监督是纪检监察监督的延伸,重在对驻在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巡视监督是综合,重在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的政治监督。“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监督体系,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凝聚贯通监督合力,推动完善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四是权力运行体系。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内在地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纪检监察权力运行体系。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对公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监督的重要职责,必须建立更为科学、更为严密、更为高效、更为规范的纪检监察权力运行体系。从权力结构上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科学配置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架构,决策机构是各级纪委常委会,执行机构是内设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派驻机构)和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机制是内外结合的监督制约体系。从权力运行上看,纪检监察权力运行就是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发现问题是前提,分析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发现问题主要依靠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等,分析问题主要依靠线索处置、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等,解决问题主要依靠处分、问责警示、教育、以案促改等,这些共同构建起纪检监察权力运行的完整系统。

五是监督控制体系。纪检监察权力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建立最为严谨的纪检监察权力监控体系,勇于自我革命,自觉接受最为严格的监督制约,以此促进纪检监察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纪检监察监控体系主要分为内控体系和外控体系。内控体系主要有党委监督、上级纪委监委监督、部门相互监督、专职部门监督等,专责监督主要有“一个中枢”和“三条管理线”,纪委常委会是监控中枢,案件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业务监督,纪检监察干部监督部门负责监督“关键少数”,机关纪委负责监督机关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外控体系主要包括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其中,内控体系是关键,外控体系是补充,内外结合、协同一致形成合力,确保纪检监察权力始终正确行使、规范运行。

(五)关于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学科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也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学科基础既有学科体系的现实构建,也有学科发展过程的历史回溯。当前学术界对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研究多,对学科发展过程的历史分析少,且认识不一、存在分歧。有的认为纪检监察学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有的认为纪检监察学研究是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纪检监察学是在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以不断深化的自我革命理论和实践应对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孕育产生的,是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实践、制度、理论成果在学科建设上的集中体现。

一是纪检监察学的实践发展历程。一部纪检监察史就是纪检监察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史,不同历史阶段纪检监察面临的形势任务不同,纪检监察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点也不同。总体看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酝酿阶段。纪检监察学的知识积累从党成立时就已开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纪检监察的丰富实践探索为纪检监察学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知识储备,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重要论述、党的文件有关规定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第二是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纪检、监察机构恢复重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恢复发展,纪检、监察各自研究成果涌现,研究重点是纪检、监察历史梳理和制度比较,行政监察学的学科建设正式开始。第三是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高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廉政建设成为研究重点,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纪检监察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纪律学、廉政学、监督学等学科启动研究。第四是成熟阶段。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带来新机遇,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呼声高涨,国家监察学、监察法学成为研究热点。纪检监察学正是不同历史阶段实践探索推动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结果。

二是纪检监察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过程。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自主的知识体系重构过程。纪检监察学是综合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发展,为纪检监察学提供充足的理论滋养,逐渐形成以纪检监察知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纪检监察知识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政党理论、纪律建设思想、权力监督理论等为纪检监察学提供了理论根基,中共党史党建学关于党的纪律检查史、党的建设理论等为纪检监察学奠定了学科基础,政治学关于廉洁政治、权力监督制约等相关理论为纪检监察学提供了宽广视角,法学关于依法治国、监察法学、法治反腐等相关理论为纪检监察学提供了理念方法,公共管理学关于国家治理、行政管理等相关理论为纪检监察学指明了方向。纪检监察学是纪检监察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发展的结果。

三是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过程。纪检监察学知识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纪检监察学学科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体系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学科教材。这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纪检监察教材建设首先从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开始,带动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教材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纪委先后出版多个版本的系列教材,如1988年前后出版的《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概论》《行政监察概论》《中国监察制度史》等系列教材;2002年前后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简论》《中国行政监察简论》等纪检监察业务简明教程丛书;2007年前后出版的《纪检监察概论》《执法监察教程》等13本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程;纪检监察一级学科设立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组织编写的《纪检监察原理》等9本教材。第二是学科平台。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主要有科研机构、学术刊物、专业学会、学术论坛等。目前全国有1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成立廉政研究中心,有《中国纪检监察研究》《中国纪检监察》《廉政学研究》《廉政文化研究》等多个专业学术刊物,《河南社会科学》《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杂志开办纪检监察相关专栏,有中国纪检监察学会、中国廉政研究与教育学会、中国廉政法治研究会等5家全国性学术团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高校科研机构曾举办中国廉政研究论坛、西湖廉政论坛等多个学术论坛。第三是学科专业。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2012年西安政治学院设立纪检监察系,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湖南大学开始设立目录外廉政学二级学科,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纪检监察学二级学科,2018年西南政法大学设置监察法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设立后,全国有几十所高校、党校申报纪检监察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除清华大学等自主审核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也逐渐进入纪检监察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行列。

三、如何研究纪检监察学的基本问题

纪检监察学的基本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关系到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阐释这些基本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探究真理的科学方法,也是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根本遵循。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具体成果。研究分析这些基本问题,必须坚持用好“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基本理论同中国纪检监察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监察制度和廉政文化相结合,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健全纪检监察理论体系,在推进中华优秀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进一步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逐步深化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研究,构建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基本问题为根基,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支撑的完整系统。纪检监察若干基本问题是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支撑,这些问题既各自独立、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内在一致,共同形成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其中,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学术体系的核心,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判断是话语体系的载体,学科基础、实践基础是学科体系的前提。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从纪检监察学的基本问题入手,把握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实践基础、学科基础的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地位功能,找准纪检监察基本问题研究的切入点、深化点、贯通点,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范畴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践体系、学科体系,进一步深化纪检监察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夯实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根基,充分彰显纪检监察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守正创新。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动力源泉。基本问题是关系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实践导向,着眼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把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研究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重大理论问题攻坚的着力点,从纪检监察学术研究现状及其认识分歧出发,重点聚焦纪检监察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认识偏差、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主动回应国内国际、党内党外对中国纪检监察的关切质疑,加大对纪检监察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研究力度,以纪检监察学术基本问题研究促进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建设,以纪检监察学基本范畴研究提升话语体系传播力,以纪检监察学学科引领整合各学科研究力量资源,推动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的体系化建构、基础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创新实践的学术化表达。

四是坚持自信开放凸显纪检监察学学科的中国特色。加强权力监督是世界性课题,破解自我监督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蕴含着权力监督的普遍原理,体现自我监督的中国特色,既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来分析纪检监察学科基本问题,更不能用西方的学术标准来阐释纪检监察学术基本问题。加强纪检监察学基本问题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内和国际相比较的视野和方法,从100多年来我们党探索创新纪检监察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去建构纪检监察理论体系,从17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中去领悟纪检监察基本原理,从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体悟纪检监察的中国特色,从中西政治制度体制比较中去增强纪检监察的理论和制度自信,从广泛借鉴世界监督反腐理论成果和深度汲取其他学科知识中体现开放包容,在实践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破解世界性权力制约和监督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为方便编辑,文中注释与参考文献省略

文献来源:胡扬. 纪检监察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 (07): 23-32.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