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研究中心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 正文
李 辉,唐林焕: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视域下的党纪教育
发布时间:2025-03-23     来源:《广州大学学报》     作者:李 辉,唐林焕

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视域下的党纪教育


李 辉唐林焕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马克思的政治学是通过原则政治这一概念与党和纪律教育活动发生联系的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纪律教育活动秉持着马克思的政治学理论提供的两大原则一是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解决现实的人的异化问题二是从国家-社会关系出发弥合国家普遍性和个体私人性的矛盾从马克思的政治学的两大核心命题———实践与异化出发来看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教育在根本上是一种指向共产主义的观念实践和政治实践源于现代化进程中对作为现实的人的共产党员及其构成的共产党组织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本质上意欲通过组织化克服原子化以公共性克服私人性最终弥合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

关键词党纪教育马克思的政治学纪律建设原则政治


引 言

在2024年1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在全党开展一次集中性纪律教育[1]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从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此次学习的主要契机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第三次修订但考虑到党纪教育作为政党治理的一种常规化活动我们应当从学理上理解和把握这种政党的组织化行为对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学意蕴加以阐释

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教育活动一般从两条路径加以阐释第一是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理解党纪教育这种研究取向倾向于从更为一般(或者说科学)的角度将中国共产党视作同人类社会的其他所有组织一样共享若干组织行为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其中就包括对纪律性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展党纪教育[3-8]第二是功能主义的进路将党纪教育视为一种完善党的某种功能的活动这种视角比较关注党纪教育所能产生的效用和结果也就是功能的发挥问题[9-13]比如党纪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反腐败斗争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等等这种分析方式奉行一种功利主义的进路即把党纪教育视作组织的理性选择认为纪律形成的原因是由其能够产生的功能决定的特别强调对党纪教育的效用分析

上述两条路径可以说是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阐明了组织化教育活动的必要性但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问题在于其对政治价值的忽略因此这种解释路径虽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需要党纪教育但无法回答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纪律以及更为重要的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党纪教育塑造一种什么样的纪律性换言之党纪学习教育不仅是由结构和功能所决定的还取决于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原则因此本文将在结构功能分析之外尝试从原则政治的分析路径出发来对党纪学习教育加以阐释

作为一种马克思意义上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纪律建设和纪律教育势必要实现某种特定类型的纪律性”,这种纪律性是具备远景的使命化的目标导向的这一远景目标和使命导向就是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为克服政治领域的异化而提出的总体解决方案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现实的运动在根本上规定了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即是党的纪律只有从这一马克思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才能明确纪律建设和纪律教育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私人性问题的鲜明价值取向才能理解《条例》总则所说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2]2的深刻含义因此本文将从对党纪教育的功能主义分析转向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政治分析从马克思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尝试对党纪学习教育进行一种新的学理阐释

从功能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

党纪教育理论审思的新框架

  (一)功能主义政治与党纪教育

功能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流行始于20世纪中叶根据吉登斯的总结功能主义思想与以生物成长和进化比喻为基础的模型密切相关认为生物学为社会学提供了一个近似模型通常把有机体作为系统的指导模式诉诸生物学概念库来阐释社会问题可以追溯至孔德涂尔干和帕森斯等社会学家[14]

受人类学和社会学影响功能主义在随后被引入政治学之中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是这一工作的开创者其主张在研究发展中地区的政治时用政治体系(politicalsystem)和 功能(functions)概念替代国家(state)和 权力(powers)概念认为所有政治体系都由政治结构组成行使相同且多样的功能这些普遍的功能包括输入层面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沟通录用和社会化以及输出层面的法规制定实施与裁决[15]后来其进一步从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对政治体系发挥的功能进行了划分[16]总而言之这种观点的基本前提是所有类型的社会政治系统都必须发挥某种必要的功能

功能主义政治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政治现象置于社会结构框架中理解(因此也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聚焦于其对社会产生后果的成本与收益当中找不到道德与伦理的位置[17]60诚如亨廷顿所言核心就在于其看待政体的方式,“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18]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针对腐败问题的研究中相较于从道德层面进行说教的传统观点功能论者就主张从腐败实际发生的效果和功用上进行分析强调腐败行为在特定条件下也会产生有益效应[17]59功能主义分析的影响是长期的许多逻辑至今在一些对于治理的思考之中依旧存在(尽管不易被察觉)[19]对党纪教育背景与方式的分析即是如此

从总体上看党纪教育是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从反腐败斗争的大背景上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工作是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持续推进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主要目标是不敢腐”,治标治本 赢得时间当前不敢腐的胜利成果已经得到巩固反腐败战略转变为三不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其中不敢是前提,“不能是关键,“不想是根本接下来则要大力推进不想腐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铲除腐败土壤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不敢)规范权力(不能)教育引导(不想)紧密结合协调联动。”①[20]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1]

基于功能主义政治的理解实践中的党纪教育或关注作为结构调整的条文修订或聚焦于其效用发挥采取特定形式具体表现为各地在开展党纪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同的样态有些地方从条文梳理入手结合中央层面的解读对《条例》各种新旧版本进行逐条对比比如数据分析方面认为存在用词表达变化等技术性修改10条实质性修改66条增删条目各17条等语气分析方面如指出第四条党纪处分原则里的第一点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中的注重 二字删除了实际上加重了语气不能只是注重”,而是必须②有些地方将党纪教育视为一种普法教育”,不比较不同版本《条例》的内容差异而是直接对最新版本进行解释强调本次党纪教育不搞版本对比不能停留于学习修订的内容而要对全部内容系统掌握原原本本逐字逐条学习有的则着重用于条文背后的法理阐释认为《条例》文本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多不仅是党言党语”,而是 纪言纪语”。如对四种形态的定义旧版本是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现改为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原因在于不能经常开展约谈函询”,其大多适用于已经掌握涉案线索的情况又如第十一条原来是建议党外组织依照规定作出相应处理”,现改为建议党外组织撤销其党外职务”。因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党外组织没有规定或不同的规定有不同处理方式的情形最后还有的注重在党纪教育中运用各种典型案例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这种教育和学习形式的特点就非常鲜活贴近学习对象的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与党纪教育

相较于聚焦效用而搁置价值的功能主义政治原则政治为我们理解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另一条可能的进路所谓原则政治”,指的是在具体政治实践中,“原则相较于利益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因此原则政治不等于政治原则不是简单地强调政治原则对政治实践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通过将原则放置在政治之前作为修饰词这一术语强调了一种原则优先的政治哲学与理性选择和功能主义相比原则政治包含三点独特性一是在政治原则下形成一套固定且明确的政策主张二是这些政策主张的背后存在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三是这些政策主张在达成政策目标的过程中不轻易根据利益做实用主义的调整在本文中原则政治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上恰恰相反这一术语更是对中国当前切实的政治实践的抽象概括

布坎南等人明确提出了原则政治这一概念在宽泛的意义上其认为政治必须被置于规范所界定的制约之中[21]18而回到具体的语境下这种原则政治与其对现代民主政治本质的理解息息相关在他们看来现实中的多数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交换与分配人们参加政治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期望通过集体行为提高自身福利[21]22-2962-63正是建立在承认多数主义政治是以参与者行为利益最大化而构建的前提下,“原则政治要求所有政治行为在适用性上对政治社会内的所有成员都要有普遍性的宪法要求[21]74即是说政治的恰当原则是一般化或普遍性要求政治行为适用于所有人而不具有歧视性

从形式上看这里的原则政治是一种韦伯所讲的价值理性导向的政治活动政治行动取决于对某种包含在特定行为方式中的无条件的内在价值的自觉信仰区别于纯粹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政治[22]但从内涵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政治中作为政治原则的价值取向本质上不是韦伯意义上的命令”“要求”,或者类似于天职观的那种存在[23]因为其来源不是神秘而先定的也并非处于静止不变之中在这个层面上如同布坎南所明确批评的那样这里讲的原则并非某种独立于社会成员认知之外等待被发掘与理解的真理判断性概念(truth judgement concept)”,但需要指出我们同样也没有像他们那般从个体契约主义和市场交换的角度进行理解[21]4-1022-26

布坎南等人提出的原则政治指向个体的形式上与程序上的平等其前提是对原子化和私人性的承认乃至保护而我们后面将详细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政治正是对其前提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的政治学关于实践与异化的分析及其延伸讨论同样在承认现实的人这一点上认识到了包括党员在内的个体政治参与者的逐利性但其给出的解决方案完全不同———从总体上看正是共产主义具体来说则是以组织化与公共性来约束和克服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原子化和私人性因此政治-集体抉择的公共性之所以不是一个神话用布坎南的词汇表达正在于其不是假定而是有原则约束和价值指引的[21]78

接下来本文将以马克思的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阐述党纪学习教育所依赖的两条深层次的政治原则一是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党纪教育针对的是政治领域中人的异化问题二是从政党-国家—社会(私人)的关系出发以政党来弥合国家(普遍性)与私人(特殊性)的深刻矛盾

实践与异化

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视域下党纪教育的核心命题

在马克思的早期作品中实践与异化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构成了其政治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实践于马克思而言大致相当于 精神在黑格尔体系中的地位贯穿了其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研究实践与异化都并非马克思首创的概念黑格尔将实践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自我活动精神能动地在世界中实现自身作为活动自身的精神就是实践[24]24-25而马克思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是一种黑格尔精神的辩证转换因此在他那里实践首先起步于批判———对现存制度和内在于人的矛盾的正确理论分析这种批判源于同时又能够证明人自身思维的现实和力量这种对意识精神性的强调是与黑格尔一脉相承的地方但其最终要走向一种革命的实践”,即对政治经济根源的批判与改造这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之处[24]43-44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成为异化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才会发生其将异化理解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社会范畴与确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关相比于异化的精神层面其认为人的实践———生产劳动生产的客观条件与关系才更为根本[24]39-40

(一)现实的人一个理论基点的重构

对人的认识是马克思全部思想包括其政治学的理论基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作为人本身的具体的人[25]57对林木盗窃法等的讨论使其第一次关注到了具体的人的问题而正是在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基础上其认识到人是现实的需要穿衣吃饭的人自己就是他社会性的世界本质上就是政治的动物”,[25]64进而开启了对黑格尔体系的重构与超越

费尔巴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批评主要有两条一是认为其片面理解了人类精神的本质而忽视了人的感性二是只知自我意识着的而忽略了主体间性因此其一方面强调精神被无意识地出于自然本性地肉体所规定———感性的人另一方面指出我和你的共在才是生活与思想的真正原则——— 人的主体间性[25]153-161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意识到唯物主义的现实的人才应当成为分析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应当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由此劳动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运动更是一种肉体的活动异化不仅是意识的对象性活动更是实践的对象性活动

但费尔巴哈设定的是抽象的这种抽象性不仅体现在用观念上的类平等来掩饰具体的人的不平等且仅在感情范围内承认 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还在于虽然其承认人是感性对象”,但从未将历史的现实的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因此一旦当费尔巴哈所谓的触及现实和历史时他就不可避免地滑入了唯心主义对此马克思在其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1)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2)费尔巴哈假定了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3)他(指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③[26]135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人是现实的有生命的可以经验观察的存在这构成了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而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满足人的生命存在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26]147-158换言之人在本性上就是一个行动生产的动物———本性上仅仅指人是一个除非他生产———运用劳动力——— 以养活自己否则就无法存活的动物而人的生命本质的生产层面就是一种实践[24]53

可以看出实践的根本尺度是活生生的世俗问题”,即关于经济生存的问题———只有这一问题才是绝对”,因为对于赤裸裸的生活来说只有它才是绝对必要的东西[25]206而这种劳动生产实践发生在市民社会之中决定了人的境况与特性也构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现实的人的异化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

在马克思那里基于生存需要的劳动实践最终促成了分工的出现与发展进而产生了两大重要后果[26]163-164一是人的(劳动)异化———分工非自愿性导致生产活动成为异己的压迫人的力量固定化的劳动成为支配人意志和行为的社会力量即生产力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这种劳动异化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以及人同自身作为类存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将导致人的主体性乃至实体性的消失最后是类生活类本质的丧失[27]二是政治领域的异化相比于异化在经济领域(劳动异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观念异化)的表现我们很少注意到其专门论述的异化的政治表达———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这也构成了马克思的政治学的核心命题

马克思阐述了分工发展产生的单个人单个家庭的利益同所有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个人的(作为观念与现实的)共同利益间的矛盾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26]165

实际上黑格尔同样认识到了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其将这种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理解为市民社会和国家间的矛盾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和市民国家中的人———人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二重身份间的矛盾[25]76-77因为市民社会的人是彻底的私人无论是有产者还是无产者都被经济上的生存问题即尘世中的需要所规定黑格尔便寄希望于通过代表普遍理性的政治国家解决这一矛盾市民社会中的人(如等级代表)能够借助立法权行政权等通向国家避免自身瓦解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合题”。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意义上作为共同利益形式的政治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是官僚乃至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代表无法克服上述矛盾对此其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总体方案共产主义

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植根于现有条件又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6]166,“是用实践手段来追求实践目标的最具实践性的运动[28]115政治的异化从根源上讲来自市民社会中经济实践造成的劳动异化因此要克服这种异化必须扬弃人自我异化的产物———私有财产进而真正且全面占有人的本质最终实现人向自身和社会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7]297

因此实践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不是市民社会而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26]136这种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合理化了的社会取消了人的特殊活动范围通过扬弃商品世界,“将物化为独立的片面的人拉回‘自然的’ 人之中”,组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回复其社会性的类本质从本质上成为政治的动物”。[25]74

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是一种经济上更是一种观念上和政治上的革命实践这一方面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社会形态对生产力的容纳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成熟根本关联[26]3另一方面则与革命实践的主要力量———市民社会中现实的人及其组成的阶级密切相关在马克思那里这一实践的主体是通过解放自身而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26]380的无产阶级其作为自为阶级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先验的阶级,“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趋向性的存在”,但作为历史范畴具有特定存在条件和运动规律的工人阶级本质上又只是一个自在阶级”。[29]面对共产主义运动中自在阶级自为阶级在理论实践上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尤其是经历革命洗礼是完成转变的关键步骤

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26]171

换句话说自在的工人阶级只有通过激烈的革命斗争才能涤荡自身,“使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同时担当起重建社会的工作”,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自为的阶级政治的阶级。“在革命活动中改变自身同改变环境是同步的[28]127,“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 ……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30]

列宁进一步发现在俄国革命的现实条件下工人群众的自发性使得其无法单独产生革命意识仅能形成工联主义因此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1]76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而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31]299实现对环境和人的双重改造

(三)现代化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下的党纪教育

无论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构建中还是对异化的政治表达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初期就指出了其即将(或者已经)面临的现代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总体化的人道主义其对共产主义的设想其实就是要现实的人在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同时克服现代性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无产阶级作为自在阶级自为阶级的矛盾都根源于现实的人———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双重性同样来源于市民社会但又要成为组织动员无产阶级推进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也面临上述问题

这种矛盾与张力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一种观念和政治行动实践的纪律建设与纪律教育既是相应政治原则的生成又是对其的贯彻原因在于党纪教育实践的内容和方式根本上由共产主义本身决定共产主义既是一种自觉的被理解和认识到的意识的生成运动又是一种现实的经验的活动[27]297其合理性在于充分认识到,“人的现实和潜力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这两者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改变的真正的新的潜力是扎根在历史中的作为人的实践出现的[24]60-61

在马克思主义这种总体化人道主义的原则政治下现代政治中以个体权利为基础的西方法治原则远远不足以支撑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因此党纪教育并不是党组织对所有党员的某种法理性的要求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原则规范的纪理性约束因此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告诫人们什么不可以做而前者还需要让党员了解行为规范背后的重大政治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原则政治不可避免地将对党纪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化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视域下党纪教育的实践逻辑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对于实践与异化关系的认识那可以是:“具有当代历史形式的实践就是异化的活动。”[24]41此处的当代历史形式就是资本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从人类此在的实践问题出发对当代生活方式之整体质疑的总标题[25]11从实践运动的过程维度看资本主义的演进长期以来被直接等同于现代化进程时间上伴随着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空间上涉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间的关系

但马克思对于实践异化的批判表明现代化或者更准确地说资本主义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本身是需要被扬弃的一个总体解决方案即是共产主义在中国这种扬弃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强化党纪教育就是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

(一)传统与现代原子化及其组织约束

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传统向现代的剧烈变迁《共产党宣言》对此做了最为精彩的描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6]402-403封建宗法乃至家庭关系解体的直接后果即是市民社会中人的原子化如前所述由此产生了相互独立的单个人单个家庭的利益以及以个体权利为基础的原子化社会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集中讨论了这一现象[27]其指出虽然政治解放确立了人权如赋予犹太人教育权信教权等公民权利但这种解放并未带来对政治的公共的人的高扬恰恰相反政治国家沦为了保护市民社会中原子化个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工具并将后者视为真正的人人的本质由此原子化个体产生了社会却消失了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作为类存在物而存在而是沦为原子化个体行动的框架利益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唯一纽带自由只是一种分离对立的自由而非构成一切人自由前提的自由”。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政治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解放是不彻底的源于人权的内在局限。“这一对人的权利的澄清———事实上———将作为资产者的人设定为前提将作为根本的和真正的人的私人设定为前提[25]82-83因此犹太人的狭隘性实际上标示了市民社会的人本质的狭隘性犹太人的解放最终只能是超越个人的自身的解放为达成这种解放需要三个条件(1)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成为政治的/公共的人(2)意识到自身的社会关系联结成为类存在物(3)社会力量的自我组织[27]而要实现这种复归联结和组织就必须超越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至上观念强调原子化个体对他人社会的义务乃至奉献

对共产党员来说这种义务和奉献首先表现为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是对原子化个体权利的超越政治纪律作为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要求党组织和党员不能发表危害党的言论不能破坏党的团结统一不能损害中央权威等组织纪律要求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党的战斗力群众纪律要求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等

以上纪律规定都不同于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的自由主义权利观这一点在《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员部分的内容中就能明显看出[32]17-22作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共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党员的义务在章节安排上———本质上是优先性上被置于其权利之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党员就意味着对个体原子化的扬弃通过纪律约束完成自身政治性组织性和群众性的锻造

(二)国家与社会私人性及其整体克服

市民社会作为需要的体系代表着特殊利益和私人性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政治理论就建立在这种私人性的基础上虽然其百般强调最大幸福原理是公共幸福但底层逻辑仍然是个体对功利追逐的正当性[33]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就对边沁等人将利己的个人的利益视为唯一现实的利益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34]

黑格尔同样反对功利主义理论但其替代方案是想在一个绝对组织起来的国家中保留市民社会[25]51将克服政治的异化———植根于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寄希望在普遍性精神性的国家之上但马克思认为这种普遍性是虚幻的现实是国家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总是为某些群体的特殊利益所左右也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后来演变出对国家相对自主性的讨论 现代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27]207因此国家无法克服政治的异化

在现实中政治国家便是由现实的人——— 行政官僚组成和运转的早在对书报检查制度的讨论中马克思便注意到了以书报检查官为代表的行政官僚所掌握的权力的任意性及其蜕化为更高等级更为优越的存在的可能[35]107-135而林木盗窃案使其意识到黑格尔式的自由主义的国家观对解决物质利益问题的无力国家制度和行政机构不仅对于保护贫苦阶级本身及其习惯是缺位的还沦为了林木所有者的工具牟利活动的经纪人甚至本身也成为其私有财产[35]240-290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其更为直接地指出行政权的政治实践必将以封闭且腐化的官僚政治收场国家最终将堕落为空虚的形式主义[27]53-158官僚具有真正普遍的利益的想法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官僚将国家利益与其自身私人利益紧密等同起来[24]27在后来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进一步看到的则是一个庞大的高踞于社会之上的寄生体———官僚体系缠绕在社会之上的反动力量本质上意味着公共权力的蜕化变质和滥用[26]663-774因此最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宣称国家作为虚幻的共同体和统治阶级的工具[26]163-164以维护共同利益的面貌出现最终将成为被统治阶级的桎梏[26]199

讨论理性国家及官僚制另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韦伯实际上韦伯的观点带有明显的黑格尔哲学的影子在他那里,“理性就如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包罗万象的普遍的因自身的内在必然性和普遍性而成为现实性构成了一切现实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36]218-220同马克思一样韦伯的理论母题也是资本主义”。但其主要将建立在法理型统治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理解为一种黑格尔式的理性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形式化非个人性的普遍主义的精神与资本主义市场交换活动的纯工具性和货币合同契约的非个人性相符[36]205-208

不同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普遍的但必须加以革命的自我异化”,韦伯选择了拥抱这种合理性理性化”。然而其也不可避免地承认这一理性化过程产生的合理性本身就是某种非理性”。[25]29韦伯将之归因为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手段与目的的冲突和对立认为其构成了现代社会两难处境的根源[36]227-230因此在他那里,“理性化的造物具有普遍意义的官僚制就成为一个人们将自己安置于其中的被其包围和规定的铁笼”。具体而言官僚制内含的分级审理照章办事等原则既具有合理性同时又是非理性的如造成文牍主义蔓延官僚式的冷漠态度等在这个意义上,“官僚制官僚主义密不可分成为孕育后者的温床形式主义的产生逻辑亦是如此[36]210

韦伯之所以面临上述困境根源在于其将资本主义作为合乎人性的合理性的社会制度加以论证而非如马克思那般进行批判和扬弃因此便不断地与其基本前提———私有制关系———发生矛盾进而不断地违背自己的前提导致陷入自我矛盾的循环[36]317

总结而言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韦伯诉诸国家的尝试都无法克服异化对此马克思给出的总体方案是共产主义认为需要没有任何自身特殊利益代表整个运动利益的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推动[26]413

在韦伯看来一切基本的社会关系都来自政治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而是构成了官僚制的不同方面[36]209-310两者面临相同的宿命”。但其忽略了共产党作为一种超越官僚制国家的整体性组织的存在作为普遍性的政党能够以卢梭所言的公意———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集体意向性克服市民社会官僚国家的特殊利益及私人性党的纪律是实现这种整体性克服的保障工作纪律要求党的组织和党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尤其是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廉洁纪律要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政治本色本质是严格防止把市民社会-私人性的商品交换原则带到党内生活纪律涉及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的规定要求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坚决抵制生活奢靡铺张浪费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以及违背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序良俗等行为根源在于共产党员代表着党的形象是公共性的载体


 


中国式现代化与党纪教育常态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的审思

本文基于对马克思政治学的两大核心命题———实践与异化的考察从原则政治的视角出发指出党的纪律建设及党纪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以政党来弥合国家(普遍性)与私人(特殊性)间的深刻矛盾现代化是这种异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过程因而对现代化本身的扬弃也意味着上述矛盾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与当前中国政治实践(包括党纪教育)的连接点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克服现代性的诸多问题党纪教育虽然针对的只是中共党员但是在这种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却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现代化与现代性二者之间的张力正因如此本文认为在对党纪教育实践的理解中不能仅仅采取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视角还必须找回这种政治实践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政治

从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的视角审思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性质力量的关联点正是 公共性问题与其目标动力的结合之处则在于组织化方式换言之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诞生的因此通过严明纪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进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就不仅仅是出于解决现代化建设中观念引导共识凝聚组织动员与制度执行这类集体行动难题的功能主义政治考虑更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公共性整体性(表现为组织化)的政治原则弥合国家(普遍性)与私人(特殊性)间张力的共同要求

上述逻辑也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党纪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战略与路径

一是增强党纪教育系统性由于特定的价值取向与根本性的政治原则决定了党的纪律的本质内涵而这种价值与原则又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与奋斗目标之中因此党纪教育就不能仅仅就纪律学纪律还应同党性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纪律刚性约束下的警示震慑更注重通过正面引导牢记初心使命激励担当作为

从更具操作性的角度看这也体现为党的纪律并不等同于《条例》而是一个党内法规的体系———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32]36其中最为重要的纪律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因此党的纪律建设史一般都会追溯至党的二大党的二大产生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内容五章2400多字其中700多字是关于党的纪律[37]另外其还通过了一份《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建设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就不能忘了两个重大的律”,这两个重大的律就是坚持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38]当下最新修订的2022年版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万多字中有2500字是关于党的纪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32]因此只有将党纪教育与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学习衔接贯通起来底线约束与高线要求系统结合的角度出发才能从整体上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准则

二是提升党纪教育原理性上述分析表明党的价值原则不是纯粹形而上的抽象理念和神秘信条而是源于现代化以及克服其内在矛盾的共产主义总体方案的历史进程与现实运动的展开贯穿着这种价值原则的党的纪律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克服党组织和党员原子化私人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党纪教育就不能仅以其形式要求和功能作用为依据也不能流于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更应该着重强调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价值取向和理论逻辑明确纪律从何而来有何正当性服务什么样的事业锻造什么样的人为此需要将对马列经典党史党的创新理论等原理性内容的学习融入党纪教育之中

三是推动党纪教育常态化一方面党的纪律在根本上与党的性质宗旨事业目标挂钩具有长期性和内在稳定性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现实的关乎每一个党组织和党员的实践行动具有普遍性和集体性因此以纪律教育为核心的党纪教育要克服运动化趋势在顶层设计上坚持长期规划常态推进同时也要力求融入党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使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成为一种日常习惯、“终身课题”。

从增加党校党章和党规党纪课程的比例入手将纪律学习作为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监督管理的必选动作”,有助于推动党纪教育走向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末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央纪委对各级党校授课内容作了一个调查发现党校开设的党章和党规党纪课程只占总课程的百分之二点五这个比例太低了![39]当然党纪教育不能止步于组织要求、“被动接受”,还应进一步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40]提供价值引导与原则约束

注释

①引文括号中的不敢”“不能”“不想为本文作者所加

②《条例》修订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对新增或修改的重点条文进行了解读各地也结合中央层面的解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和对比相关信息在网络上非常普遍

③黑体为原文所加下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N].人民日报2024-01-09(1).

[2]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23.

[3]庄德水.论新时期政党纪律治理机制创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纪律治理意义和价值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11.

[4]刘红凛.党的组织力的内外向度与政治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4)162-169.

[5]程熙.党内集中教育的三次制度变革和演变逻辑[J].理论与改革2019(5)116-125.

[6]石伟.纪律塑造政党———基于政党变迁史的制度考察[J].思想战线2021(1)24-32.

[7]王锐倪星.作风建设政党纪律与党的自我革命———基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情况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24(3)64-75+242-243.

[8]丁俊萍何炫达.党的纪律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理论与改革2024(4)25-42+175.

[9]李少杰.中国共产党执纪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执纪成本的分析框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0-80.

[10]李少杰.中国共产党纪律教育的演进历程制度支撑与实践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24(2)1-13.

[11]李斌雄张银霞.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利益基础和生态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27-37+158.

[12]朱雪平任晓伟.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与改革2018(3)180-188

[13]刘舒.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功能定位[J].学习与实践2018(12)44-50.

[14]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M].郭忠华徐法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9121-122248.

[15]阿尔蒙德.发展中地区的政治[M].任晓晋储建国宋腊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53.

[16]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7]李辉.国外腐败问题研究历史现状和方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9.

[18]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19]彼得斯.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M].郝诗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3.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5).

[21]布坎南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M].张定准何志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2]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4.

[2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24]伯恩斯坦.实践与行动当代人类活动哲学[M].王江涛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

[25]洛维特.韦伯与马克思以及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M].刘心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9]李里峰.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多重构造———一个问题式的反思[J].清华社会科学2022(1)15-58.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3.

[3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中共中央

[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23.

[34]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21.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8]张晓燕.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修改的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1)68-73.

[39]李颖.党的二大与党的自身建设[J].党的文献2022(4)82-91.

[4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57.

[41]任理轩.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N].人民日报2024-09-19(1).


来源:李辉,唐林焕.马克思主义原则政治视域下的党纪教育[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4(02):34-45.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