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研究中心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 正文
基层腐败治理中公众参与差异性生成机理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余雅洁

基层腐败治理中公众参与差异性生成机理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分析框架

余雅洁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基层腐败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解析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对提升基层腐败治理绩效具有积极意义。以重庆市的公众参与实践为例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分析框架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基于控制性动机、功用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分别输出低度、中度和高度参与结果体现了从众效应、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特征从众效应主导的低度参与属于非理性模式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主导的中、高度参与属于理性模式有必要有机融合两种理性模式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良性结合。消除公众参与差异性的关键在于腐败治理理念、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廉洁教育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为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提供了相应参考。

关键词基层腐败治理公众参与差异性我决定理论理性

 

一、问题的提出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2]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在充分肯定反腐败斗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重点之一是“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1]“蝇贪”即基层腐败公众在其治理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原因在于腐败治理是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其具有的“公共性”要求把治理过程视为政府与公众携手打造廉洁社会的“共同生产”过程。[3]因此尽管国家体制内治理力量对于治理基层腐败非常重要但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监督才是构成权力监督制约的持续动力之源。[4]只有“自上而下”的反腐败力量与“自下而上”的反腐败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坚决整治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的反腐败目标。

中国公权力制约监督模式是“合力监督式有为政府”的积极模式。[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史党中央一直鼓励公众参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改革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撑将其逐渐制度化、有序化。但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在相同的“政治体制、自由度和激励制度之下”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有着更强的参与意向且会积极参与其中[6]政府反腐败工作在获得公众支持方面还未达到预期效果。例如2015年的两次地方调查数据显示当被问及是否会举报腐败时两地分别只有30.8%[7]32%[6]的受访者给出肯定回答2016年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8]在过去一年内遇到过腐败行为的受访者中仅有12.28%的人会举报。那么为什么同一社会背景下的公众参与会存在差异性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有勇气举报腐败、监督从事公务的人员

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释。归因于宏观层面的依据是公众是否参与腐败治理受外部条件影响相关解释集中于六个方面一是个人的腐败容忍度受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情境影响存在差异进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选择[8]二是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保护和激励措施的健全程度影响其举报、揭发的可能性参与合法性不受保障的制度安排会导致知情者“望而却步”[9]三是政府的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条件腐败治理透明度与公众的政治知情权密切相关[10]四是媒体的舆论引导决定了公众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度而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度又与其举报腐败的可能性显著相关[7]五是市民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公众参与的水平发育不成熟的市民社会可能使公众参与处于低水平[11]六是腐败治理绩效影响公众的参与意愿而公众的腐败感知和腐败容忍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12]。归因于微观层面的依据是公众是否参与腐败治理受内部特质制约相关解释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利益影响其决策尤其是面临参与风险和收益“搭便车”问题时会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可能性[8]二是个人的腐败感知与其参与态度显著相关认为腐败更严重的人的举报意向相对较低[13]三是个人的参与能力限制其参与效果不知如何参与致其难以介入政府事务[14]四是人口学特征如女性的腐败容忍度整体低于男性[15]、年龄与个人参与呈正相关[16]、教育水平与腐败容忍度呈负相关[17]等。

本文认同以上宏观、微观层面因素对个人参与腐败治理的差异性影响但更希望从动态视角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社会背景下一些人会积极参与而另一些人却不会遗憾的是以上解释逻辑均从静态视角切入未认识到公众参与腐败治理是一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参与过程即受个人本能和客观环境的刺激产生需要再由需要激发出动机最后由动机引导出行为。[18]本文认为只关注静态视角的解释逻辑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在于个人在实施参与行为前会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其行为选择具有“指向性”。[19]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理性等特点对其考察不仅要关注静态的宏观、微观层面因素也要关注动态的心理演变过程。鉴于此本文采用动态视角去分析和解释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并期望在以下两方面有所贡献第一尝试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一个遵循“需要动机行为”过程的动态分析框架以丰富公众参与腐败治理的研究内容第二试图用访谈法探析心理因素对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积极影响揭示做出参与行为选择的内在驱动机理。

二、分析框架

个人在实施参与行为前往往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即直接影响参与行为实施的参与意向个人决定选用某一行为时的主观判定[20]一方面参与行为的“心理准备”过程有“习惯化”的可能使个人在行为选择上“偏向”某一行为方式。例如面对基层腐败有的人倾向于举报和监督而有的人习惯于沉默和忍让另一方面参与行为的“心理准备”过程其实是个人在成为行动主体之前的内驱动力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输入并逐步内化后的一种动态性心理状态。例如有的人因为内化外部正向信息较多而愿意参与基层反腐败斗争有的人则因为无法内化外部正向信息而呈现政治冷漠态度。进一步而言个人实施参与行为的前提是其心理空间产生了一定的“位移”变化),实现“位移”则依靠心理动力的推动。心理动力的产生机制在于对“稳态”的追求即消解失衡以求得再次平衡的动态过程。[21]因此解释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的视角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人行为动力产生的动态心理机制。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为本文的动态视角提供了理论工具。该理论用以解释个人实施某一行为的动机以及这一行为的持续性假设个人在社会环境的支持下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整合和自我完善的倾向。[22]该理论认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人动机形成的一般过程无动机指个人缺少做事意愿表示无意识状态外部动机指个人因为受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从事活动状态处于无动机与内部动机之间内部动机指个人从事活动是为了活动本身的乐趣表示高度自主状态。[22]其中外部动机又可以细分为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属于迫于外界压力激发的动机自主性动机属于内化外部环境要求后激发的动机。[23]但外部动机中的自主性动机仅是部分自主状态不能等同于完全自主状态的内部动机。无论是部分自主亦或是完全自主的动机均只有在满足归属社会支持、能力胜任信心和自主自我决定三种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被激发[24]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结果反之则会降低个人的自主性、绩效性和幸福感[25]

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了个人参与行为动力产生的动态心理机制。参照李占乐等的动机类型简化[26]本文将个人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动机分为控制性动机、功用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分别是满足归属感、胜任感和成就感后激发的参与动机并输出参与意向。该分析框架构建了个人在实施实际行为前的“心理准备”过程图景根据输出参与意向的深浅程度又可以进一步将这一过程分为“意向萌发→意向形成→意向稳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参与意向萌发表示现实生活中个人借助社会支持系统获得物质、信息、精神与工具性支持资源[27]以获得归属感进而激发控制性动机第二阶段为参与意向形成表示个人认识到采取行为对自己的积极意义后获得了胜任感进而激发功用性动机第三阶段为参与意向稳定表示个人因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而满足了成就感进而激发自主性动机。分析框架详见




1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分析框架

三、研究设计

 个人参与行为动力产生的动态心理机制不易被化约为数字的观察定性实地研究qualitativefieldresearch)为本文的研究议题提供了具有优势的方法。定性实地研究“到行为发生的地点单纯地观察和聆听通过尽可能完全地直接研究和观察思考一种社会现象来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理解尤其适合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态度和行为。[28]不同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通常采用半结构式访问方式semi⁃structuredinterview),优点在于赋予采访者和受访者“一定的自由度来共同探讨研究的中心问题”[29]

考虑调查可行性本文的田野设在重庆。之所以选择重庆除了为保证尽可能多地获得相关信息之外原因在于中央巡视组[30]、市委巡视组[31]均曾指出重庆市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苍蝇式”腐败问题突出存在较大廉洁风险因而推测该市一些经历过基层腐败事件的公众可能对相关问题更为关注可以准确、明白地表达真实想法。之所以选择原L村现已被撤销划入街道办),原因在于原L村在曾经的征地拆迁工作中存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滥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贿赂的腐败问题因而推测对原L村的村民开展访谈更具有代表性可以提供较为客观、不带偏见的事实资料。

作为探索性研究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问开展调查依靠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式抽样结合的方法选择目标群体。对受访者的选择考虑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受访者要对基层腐败问题有大致了解二是要注意受访者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和政治面貌等方面的不同社会经济特征。本文在2019年12月—2020年1月间分为两个阶段收集访谈材料第一阶段依靠目的性抽样、通过面对面形式对原L村的11名受访者开展访谈第二阶段依靠滚雪球式抽样、通过电话和微信方式对重庆市经历过基层腐败事实的9位受访者开展访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阶段样本的社会经济特征趋于同质性第二阶段的样本抽样在年龄、学历和收入等方面与第一阶段样本有所区别。访谈提纲详见图2。

 

访谈严格遵循学术伦理基于受访者自愿原则访谈前明确告知访谈目的获得受访者同意后全程录音每次访谈时间约持续30分钟。为保证访谈材料的有效性在访谈过程中会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状态即时调整或扩展访谈内容为保证访谈材料的准确性在访谈结束后的24小时内将录音资料转成文字稿。鉴于访谈材料在后文分析中的重要性录音转换处理时删除了受访者的口头语、方言助词。同时考虑到匿名性对原始资料以“日期编码/女M/F”编号。20位受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详见表1。

1受访者的基本信息①

编码

性别

年龄

学历

政治面貌

职业

月收入

01

49

高中

中共党员

个体经营户

2000~5000元

02

76

高中

群众

离退休人员

2000元以下

03

73

初中

群众

离退休人员

2000元以下

04

45

高中

中共党员

社会团体工作人员

2000~5000元

05

57

初中

群众

离退休人员

2000元以下

06

74

小学

群众

离退休人员

2000元以下

07

55

大专

中共党员

个体经营户

2000~5000元

08

64

初中

中共党员

离退休人员

2000~5000元

09

41

高中

群众

进城务工人员

2000~5000元

10

59

小学

群众

离退休人员

2000元以下

11

71

小学

群众

离退休人员

2000元以下

12

34

中专

群众

事业单位职工

10000元以上

13

28

博士

中共党员

在校学生

2000~5000元

14

25

硕士

中共党员

国企职工

5001~10000元

15

36

本科

群众

个体经营户

5001~10000元

16

25

硕士

中共党员

民企职工

10000元以上

17

43

大专

群众

国企职工

2000~5000元

18

28

博士

中共党员

在校学生

2000~5000元

19

25

硕士

中共党员

在校学生

2000元以下

20

33

本科

民建会员

国企职工

10000元以上

 

四、研究结果

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心理驱动机理

1.萌发顺从社会支持

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存在的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物质支持和主观情感支持两个类型。[32]依据社会影响理论socialimpacttheory的观点个人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顺从、认同和内化三种机制影响其决策三种影响机制分别表示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与外部保持良好关系和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出发点。[33]进一步而言受顺从机制影响的个人主要是迫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压力被动参与而受认同、内化机制影响的个人主要是认可社会支持系统输入的价值观主动参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迫于获得重要利益相关者的认可、维持在所处生活圈子中的形象或更好地融入所处生活圈子等压力会以所处社会支持系统的意见和态度作为自己的行

为选择参照。此时的个人只是被动地按照他人所想、他人所要求来看待参与、决定是否参与尽管表现出了对所处社会支持系统的附和却只是表面化态度并不代表其认可与接受“有责任参与”的公共价值观。换言之个人顺从社会支持参与基层腐败治理可以满足其归属感但也仅仅是一种遮蔽内心本质价值观而被动从众的消极参与倾向以此激发的控制性动机处于动机链条中的第一层级。

我觉得老百姓参与不容易因为这些事情老百姓不好掌握证据都是领导这些才了解具体情况你不能乱说。也不知道去哪里举报不清楚这些方式。但是我有证据孩子又支持我的决定那要站出来说孩子的意见还是有一定影响。20191220-09-F

控制性动机下输出的参与意向是其意向的萌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人极易受到所处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当个人感知到所处社会支持系统认可和鼓励其参与时便会迫于外部压力倾向于参与但如果所处社会支持系统从认可和鼓励转变为反对和阻碍时那么在是否参与这件事上就会有所犹豫参与意向也随之减弱甚至隐没。这表明个人自我决定程度较低对参与基层腐败治理既无认知概念又无责任意识体现了“从众性”的决策出发点。但它比无意向更进一步原因在于归属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个人进一步内化外部动机[34]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的动机来提升个人参与的自主性程度以产生稳定性更强的参与意向。

心里是愿意的但是顾虑比较多被动参与吧。我可能不会说就是他们家人不会知道我要投诉举报谁。我觉得他们可能不会支持都怕麻烦也没询问过他们支不支持。如果不支持我就不会做因为不想影响家庭关系

还怕可能会带给他们麻烦。如果支持的话我还是愿意比如我发现隔壁邻居被人冒名顶替上学可能就会帮他

投诉、举报之类的。20200110-20-F)

2.形成维护个人利益

政治社会化理论politicalsocializationtheory认为个人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政治认知与政治能力进而影响其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向、程度和效率。[35]对于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而言其参与倾向和行为选择受制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参与能力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具备基本认知。腐败在概念界定、社会功能评估等方面有其特定的理论呈现公众仅从非正式渠道获取的碎片化消息不足以支撑其参与其中对腐败与反腐败的无概念、无意识可能导致其产生“既无心又无力”的参与态度。二是强调具备基本技能。由于教育背景、所处阶层以及生活条件等原因并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有效地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缺乏实际参与操作性的困境可能让其产生“虽有心但无力”的参与态度。但如果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腐败认知且感知到参与的有效性便可以满足其胜任感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做出倾向参与的理性决策参与态度即转变为“有心且有力”。尽管此时的个人不盲从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压力而基于自主决定但其积极参与凸显工具理性以此激发的功用性动机处于动机链条中的第二层级。

反腐败我觉得是这样子首先第一个是利益作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应该要大力提倡反腐败。腐败行为肯定不好抓这个反腐败工作对于老百姓是一个正确的交代和引导。老百姓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这才是国家对老百姓的尊重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最基层老百姓来说他第一是文化修养第二是法治观念第三是不知道该找谁、怎么参与进去。比如你给很多老百姓说腐败、反腐败都不知道什么是腐败、什么是反腐败。他只知道我想办的事情你没有给我办好其实这里就有腐败问题但是他都不知道。然后下次他就很反对、很抵触所以这就有矛盾。20191218-01-M

功用性动机下输出的参与意向是其意向的形成阶段。公众在面对基层腐败时会因为参与基层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理性考量。相较于意向萌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人在决策过程中较少感受到压力和受控制而更多体验个人意志主要基于工具理性做出行为选择如减少个人经济损失、表达更多利益诉求、获取更多政治信息等工具理性支配下的个人更看重参与是否能够显著降低个人生活成本。这种以功利性为目的的参与更多考虑现实因素是否能够助其达成私人目的至于参与的本身价值并不在考虑范畴中。此时个人的自我决定程度较高其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理性评估后认识到参与所获得的益处体现了“有用性”的决策出发点。

腐败损失国家财产影响社会风气破坏干部队伍形象使得很多分内之事都需要给钱送礼才能办成。我没有什么关系可以依靠只希望能尽可能维护公平正义有人腐败就可能损害我的利益,所以我还是愿意参与。(20200106-13-F

3.稳定实现公共利益

腐败治理的公共性特质决定了实现公共利益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目标。不可否认涉及公共性的公众参与领域由于存在集体行动困境而主要以个人利益为主导来进行行为选择。但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下的个人同样也会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原因在于“对理性构成限制的规则集合体”可以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化解集体行动困境。[36]具体而言个人将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看作与他人达成的“非正式契约”“非正式契约”使其认识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参与基层腐败治理既与他人共同承担风险又与他人分享收益因而会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自愿参与。这表明参与看似与个人利益无关的基层腐败并不代表牺牲“小我”实则只有实现了政治共同体利益才能保障自我权益最大化体现了个人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即个人命运与政治共同体发展紧密相关。不同于功用性动机下的理性决策此时的积极参与凸显价值理性并可以满足个人的成就感以此激发的自主性动机处于动机链条中第三层级。

我作为老党员是坚决反对腐败这是我的职责。如果我不是老党员就是普通老百姓我也要参与反腐败。因为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社会和谐对大家公平可以维护大家的利益。大家应该一起来监督官员我们共同参与我也不怕打击报复邪不压正。20191219-07-M

自主性动机下输出的参与意向是其意向的稳定阶段。不同于前两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人主要基于价值理性做出行为选择如帮助他人维护合法权利、监督公权力正确使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理性支配下的个人更看重参与是否能够显著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这种不以功利性为目的的参与更多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能够克服不利的现实因素去追求参与的本身价值。进一步而言个人开始从参与中体会到应尽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表明自己优先接受且完全认可关于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价值观。此时个人的自我决定程度最高其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偏好体现了“义务性”的决策出发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是因为某些人侵害了自身利益才会通过某些方式去曝光或者举报如果普通老百姓能够很好保护自己、可以维护自己权益是赞同这种做法……好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老百姓信任政府认为腐败行为是可以得到处理的另外也是在肃清基层政治风气构建更好的基层政府组织。20200109-18-F

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心理驱动差异

1.从众效应低度参与的重点

在意向萌发阶段个人参与基层腐败治理主要基于非自主选择这种低度参与体现了政治参与的从众性。从众行为分为以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为主导的理性从众和以直觉、本能等非思维活动为主导的非理性从众[37]个人在参与基层腐败治理中体现出的“肤浅化”从众效应也同样包括理性从众与非理性从众两类。一方面理性从众具体表现为“有意识的从众”即个人的行为选择受制于群体规范压力的影响在其不主观认同社会支持系统鼓励的行为的情况下仍然为了“悦他”以社会支持系统鼓励的行为作为决策标准。此时的个人可能难以吸收处理通过一些渠道获取的客观信息而呈现模糊心理情境最方便且安全的决策方式便是从社会支持系统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非理性从众具体表现为“无意识的盲从”即个人的行为选择受制于集体意志压力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背景下群体中的个人会不断弱化自我意识而无目的性地附和他人。[38]此时的个人或被信息爆炸围绕或被信息短缺困扰而呈现混沌心理情境倾向于人云亦云甚至“凭着心中冲动”“发泄心中不满”来参与其中。[39]因此从众心理的驱动并不能提高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心理卷入”程度最终结果可能只是其被动地短暂参与。

老百姓参与基层反腐败的作用是有一点但不大毕竟还是要国家的支持不能老百姓自己使力政府要有得力的措施因为老百姓影响力有限。比如我们村的那个一直整不下去十年了老百姓反映了很久才解决群众心里都明白但是都包庇……他们家人倒是不会反对我参与),会支持我……只要通知了我大家都参与了那还是积极拥护嘛。20191218-02-F

不管领导也好一般群众也好遇到红白喜事相互之间意思一下也不让他办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人都是感情动物我觉得这方面不算腐败。但是既然群众都发动起来了从基层往上面走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如果人人能够参与其中的话……不确定,(可能还是会愿意参与20191219-05-F

2.工具理性中度参与的关键

在意向形成阶段个人参与基层腐败治理主要基于部分自主选择这种以工具理性为考量的参与已是深入参与的开始。在面对基层腐败时个人往往会因为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理性决策当其认为参与行为是值得做或有意义时参与行为便会被赋予主观意义。马克斯·韦伯将个人理性的社会行动分为重视内在价值信念而非客观结果的价值理性和重视达到预期目标而非行动本身的工具理性。[40]理想情况下受价值理性支配的个人具有更强的参与自主性对于基层反腐败斗争的顺利开展也更加有利。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对政治参与的兴趣并不足以激起个人实施真正的政治参与行为不能忽视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26]在现实中公众的工具理性往往体现为把参与作为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或条件。基层腐败的实质是基层从事公务的人员通过侵害公众利益的方式来夺取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公众会认为其积极参与可以避免自身利益受损。但基层腐败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一是需要花费一定的参与成本二是存在参与失败的风险因而在个人利益无受损或受损不严重之前会表现出政治冷漠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中而当个人利益受损或基层腐败侵害其私域生活时则会愿意参与治理。因此“个人利益的理性”是影响公众是否愿意开始深入参与的关键因素。

举报这个不好说有时候举报得好还好举报得不好就会报复你。睁只眼闭只眼装作不晓得。现在社会上的良心不像以前那样了现在是要整人、要害人。但是侵犯了我和我家人的利益我就要还击你了就要参与了就不管输赢了。20191220-11-M

3.价值理性高度参与的核心

在意向稳定阶段个人参与基层腐败治理主要基于完全自主选择这种以价值理性为考量的参与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参与。不同于前一阶段居于“术”的层面的工具理性具体的实践状态),价值理性居于“道”的层面抽象的理论状态[41]从价值理性来看当个人与公共议题的关系更为密切时会不以功利为目的来履行国家“主人翁”义务甚至可以为了实现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因而更有助于塑造持久的参与状态。具体而言一是价值理性支配下的个人是更积极的政治行为者。价值理性可以引导个人意识到在公共政治生活中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道德责任与权利义务的关系进而“懂得如何作为一位民主公民来表现自己”[42]。当参与基层腐败治理内化为个人的公共责任和义务时便建构了其较高的“心理卷入”程度。二是价值理性支配下的个人是更标准的政治行为者。无论是从众性的参与还是功利性的参与均会在不同程度上模糊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原有意义和价值评价导致参与行为的不可持续性。显然价值理性蕴含的公共性[43]有助于规范参与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倾向或过于偏私的利益考量通过强调公共精神、弘扬公共理性和实现社会正义来引导公众在参与过程中思考其行为的合理性以及正当性。因此“公共利益的理性”是影响公众是否愿意长期深入参与的重要因素。

完全靠政府人员去执行这些制度的话它的面太窄了。因为群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所以由群众来监督是可以起到一个更好的规范效果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哪怕一个团队10个人也比不上老百姓一起来监督。老百姓毕竟基数较大如果有更好的渠道让老百姓参与到这些工作当中去那肯定效果更好。比如说真的有腐败行为这种行为如果没有损害我周边人的利益或者我的利益我也可以参与。如果危害到公共社会安全性我可能会去举报。20200108-15-M

五、结论与讨论

公众是基层腐败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研究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背后的行动逻辑不仅有助于深刻认知个人参与差异性的原因而且也有利于政府准确把握公众积极参与的关键因素进而精准施策。针对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多数研究集中于静态视角的解释认为公众参与主要受外部条件影响和内部特质制约而本文的重点则是考察公众参与的心理演变过程见图3。研究表明第一控制性动机下输出的参与意向具有临时性“从众性”压力使其表现出低度参与特征第二功用性动机下输出的参与意向具有稳定性“有用性”认识使其表现出中度参与特征第三自主性动机下输出的参与意向具有强稳定性“义务性”观念使其表现出高度参与特征。

 


在理论上个人基于从众效应做出的行为选择是一种相对非健康的政治参与形态一是因为其参与动力为感情因素而非理性因素二是因为其异质性被群体的同质性削弱。[44]这在导致低度参与结果的同时甚至可能带来参与的“不确定性”与“无序化”。而个人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做出的行为选择则是相对健康的政治参与形态原因在于二者均是建立在具体认知和内在自主的基础上但工具理性的积极作用只有在价值理性的目标和前提下才能发挥。[45]工具理性至上观尽管可以激发公众开始深度介入基层腐败治理但可能造成其只是将参与视为一种比其他人获得更多利益的途径。[46]因此有必要超越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参与动机通过价值理性的引导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良性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否认公众基于工具理性参与的出发点。事实上个人的现实利益始终是其是否愿意深度介入的首要影响因素只强调责任与义务的至上性而忽视利益与权利的第一性是不现实的。本文认为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理性模式应该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在避免低度参与或爆炸式参与的同时纠正过度聚焦个人利益导致的参与行为偏离最终呈现有质量、可持续的高度参与结果。

在实践上本文为消除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腐败治理理念。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纠治养老社保、教育医疗、征地拆迁、“三资”管理、扶贫救济和安全生产等领域中社会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和反复出现的问题提升公众的清廉感知水平实现腐败治理成果全社会共享的“普惠效应”。第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党务、政务信息公开设立党风、政风监督热线、线下来访接待室以及线上“一键举报”等参与渠道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和举报人保护机制增强公众的参与效能感提高公众对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满意度。第三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廉洁教育。弘扬公共善价值观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宣传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引导舆论积极看待基层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和持续时间在强化公众对国家的认同感的同时使其内化廉洁理念并体现到行动之中。[47]

进一步讨论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采用自我决定理论作为公众参与“心理准备”过程的分析工具立足于动态逻辑解释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本文认为个人在实施参与行为前的“心理准备”过程是产生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的关键

原因而这一过程是其在充分认识自身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自由选择因而用静态逻辑难以解释复杂的心理演变机理。动态逻辑则强调个人在参与行为选择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依据不同的自我决定程度呈现由浅至深的参与动机连续体这为解释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内驱力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分析框架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传统解释逻辑来理解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归因更清晰地呈现在相同社会背景下“心理准备”过程对个人决策选择的作用二是个人自我决定程度的假设与希望公众在基层腐败治理中维持高度参与状态的要求是相契合的有质量、可持续的高度参与关注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平衡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个人具有较高的自我决定程度即理性决策能力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首先本文的研究样本局限于重庆市身边出现过基层腐败事实的公众反映的研究结果具有特殊性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解释风险。其次本文囿于公众参与基层腐败治理的内在驱动机理尚无探讨外部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产生缺少系统思维的解释偏差。再次本文提出的关于构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融合的理性模式路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其具体的实践意义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总言之随着党的二十大后基层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推进基层腐败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在调研范围、研究内容和实践验证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挖掘。

【注释】

①受访者要求论文中不能透露包括姓名、村名在内的任何资料故选取的调查村庄和访谈对象皆为化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兰琳宗.不松劲不停步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EB/OL].2022-11-05[2022-12-01].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11/t20221105_228927.html.

[3]公婷.公共治理中的“价值共创”以香港的廉洁建设为例[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31):28-36.

[4]董石桃.公民参与、技术赋权和廉政治理的社会基础[J].教学与研究20228):95-107.

[5]唐亚林.公权力制约监督的决策维度考察一种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6-30.

[6]公婷肖汉宇杨丽天晴.社会嵌入式廉政治理—香港的经验与启示[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82):114-138.

[7]岳磊.正式制度、文化观念与信息传播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影响—基于对河南省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1):130-134.

[8]倪星张军.文化环境、反腐绩效、制度安排与公众反腐败意愿—基于2016年度全国廉情调查数据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75):8-15+29.

[9]倪星张军.我国公众反腐败行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5年度全国廉情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51.

[10]杜治洲.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影响因素及其挑战[J].理论视野20133):39-43.

[11]AGEEVAONANOSCHENKOVASVPETRIKO⁃VASVetal.Theabilityofcivilsocietytoacta⁃gainstcorruption[J].EuropeanResearchStudies2016XIX3B):151-169.

[12]岳磊刘乾.腐败治理如何影响公众的反腐败参与意愿—腐败程度感知与腐败容忍度的链式中介效应[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94-106.

[13]SUXHNIX.Citizensonpatrolunderstandingpublicwhistleblowingagainstgovernmentcorruption

[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8283):406-422.

[14]李景平雷艳韩锐.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国际比较[J].行政管理改革20124):51-55.

[15]郭夏娟涂文燕.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清廉?基于中国公职人员腐败容忍度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74):5-16.

[16]PEIFFERCALVAREZL.Whowillbethe″Princi⁃pled-Principals″?perceptionsofcorruptionandwillingnesstoengageinanticorruptionactivism[J].Governance2016293):351-369.

[17]肖汉宇公婷.腐败容忍度与“社会反腐”基于香港的实证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63):42-55+186.

[18]韩子贵孙绍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行为控制模式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614):27-31.

[19]翁定军范雅娜.集体行为参与意向的心理基础探讨[J].青年研究20152):20-29+94.

[20]AJZENI.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502):179-211.

[21]孙祯祥张丹清.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生成动力研究—借助场动力理论的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5):105-112.

[22]赵燕梅张正堂刘宁.自我决定理论的新发展述评[J].管理学报20167):1095-1104.

[23]DECIELRYANRM.Facilitatingoptimalmotiva⁃tion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acrosslife′sdo⁃mains[J].CanadianPsychology2008491):14-23.

[24]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goalpursuitshumanneedsandtheself⁃determina⁃tionofbehavior[J].PsychologicalInquiry2000114):227-268.

[25]PATRICKHKNEECRLONSBARYCetal.Theroleofneedfulfillmentinrelationshipfunctioningandwell⁃being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7923):434-457.

[26]李占乐魏楠.中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86·模型的构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分析[J].电子政务201912):14-23.

[27]刘敏熊琼.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失独家庭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基于上海市W镇的考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80-90.

[28]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13版.邱泽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286-305.

[29]孙晓娥.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1-106.

[30]中纪委.中央第四巡视组向重庆市委反馈巡视情况[EB/OL].2019-01-30[2021-12-03].https:∥www.ccdi.gov.cn/yaowen/201901/t20190129_187973.html?from=timeline.

[31]佚名.重庆五届市委第一轮巡视反馈情况通报[N/OL].重庆日报2018-01-03[2021-12-03].https:∥www.doc88.com/p-0601390638163.html.

[32]高玥.社会支持理论的犯罪学解析与启示[J].当代法学20144):50-58.

[33]罗裕梅孟椤琰张一.企业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及个人创新特质[J].科技管理研究201910):177-184.

[34]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3-59.

[35]房正宏.网络政治参与内涵与价值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13):221-225.

[36]马雪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生路径、内在逻辑及意义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06):216-227.

[37]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5):1174-1178.

[38]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7-11.

[39]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3):127-129.

[40]徐青.价值理性的本真与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1-95.

[41]王曼娄季春.韦伯二重理性视角下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2):109-115.

[42]徐理响.论公共理性与良性政治参与的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1811):213-221.

[43]王彩云.政治学视域中价值理性的回归[J].政治学研究20136):94-103.

[44]郭理蓉.反腐败中的公民参与及其机制完善—兼议“两高”司法解释背景下的网络反腐[J].甘肃社会科学20141):77-81.

[45]吴晓蓉田晓苗.后扶贫时代我国农村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理性回归—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29-34+81.

[46]龚蔚红李虎.民主与腐败治理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22):67-73+157.

[47]公婷.腐败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新视角[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1):3-9.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