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反腐败放到整个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
(注:这是2023年5月9日我参加南京华能集团能源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研讨会上发言中的第三部分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尽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是党中央从政治大局和工作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判断。他说,现在的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腐蚀和反腐败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就不可能停歇。”二十大报告又明确指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应当说,这个判断是非常清醒的,同之前讲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特别是强调“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的判断是一致的。
我们当前要把深入研究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讲,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大家知道,我们党是一直同腐败进行坚决斗争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胜利。同时,总书记也讲了,反腐败斗争还存在着四个“任重道远”的问题。只要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永远也不能停歇。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到底有哪些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腐败和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彻底胜利?什么才是彻底胜利?等等。总之,要把反腐败斗争放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进行深入研究。
法国马克思主义者罗易.阿尔多塞说过:“马克思主义者懂得,一切策略必定建立在战略的基础上,而一切战略必定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那么,在反腐败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考虑问题。
一是从理论层面上讲。要解释什么是中国的腐败和反腐败发生发展的规律?什么是滋生腐败的土壤、条件和原因?什么时候腐败问题能够遏制到可能的最低程度?中国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趋势会是什么?既要分析规律和趋势,又要给人们以方向和目标。当年毛泽东同志在1929年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曾经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的党和军队因为相信而看见。1949年中国革命就胜利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理论上的远见。
二是在战略层面上讲。现在我们党提出的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反腐败基本方针,就是反腐败战略。我们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到底有哪几个战略阶段,明确我们反腐败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真正实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
三是从策略层面上讲。就是要具体落实“三不腐”的重要举措。比如,这一届中央纪委5年内如何落实“三不腐”才能取得最大成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措施和办法来落实?从之前的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市场行为,到权力与市场的关系,等等,都应提出具体对策。现在有同志就认为应该继续健全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大量使用数字化、大数据监督,建设勤廉政府、能廉政府,实行俸以养廉制度,等等,都是可以研究的。
我觉得,总的来讲,当前我们的工作主要还是属于战略和策略的层面上,还没有到理论的层面。而只有从理论的层面来考虑问题,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从而给人们以信心和目标。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重要方向。
如果我们把反腐败放到我国社会整个大发展的背景中来考察,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根据我的初步研究,如果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开始算起,一直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至少需要六十年的时间,才可能把腐败遏制到可能的最低程度,达到世界清廉国家的水平。这是因为,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等方面共同决定的。
从主观方面讲。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开展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斗争,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整治了各种不正之风。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现在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反腐败基本方针,并且把一体推进“三不腐”作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方略,就是我们主观努力的依据和结果。
从客观方面讲。当我国还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一个国家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进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矛盾和问题,这就给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腐败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条件和机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进入到持续高速增长之中。在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率仅为19.4%。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2021年城镇化率达到64.72%。如果按每年增长1%的增速,要达到发达国家人口城镇化率80%的水平,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这与2035年远景规划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基本一致。届时,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一方面,经济社会兴旺繁荣为中国进入清廉国家行列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规模将大大减少,各种制度和运行机制也将更加规范。
再从透明国际的情况看。我专门研究过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发现清廉指数最高的前20名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丹麦、新西兰、芬兰、新加坡、瑞典、瑞士、挪威、荷兰等。这也说明,要把腐败控制在最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我们可以说,发达国家不一定是清廉国家,但清廉国家一定要是发达国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的清廉,更不能把原生态社会也当成清廉。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由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日益健全和完善,我们继续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反腐败基本方针和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方略,2035年之后进入世界清廉国家的条件也将会具备。
因此,我们估计,我国将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时候,也就是2035年之后,才可能实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的目标要求,真正步入世界清廉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