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党反腐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到腐蚀和反腐蚀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以及长期性、艰巨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阈中布局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将“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为治党反腐的阶段性目标,作为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的标志性成果。
1.“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双维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党反腐的战略性安排、变革性实践,清廉中国构建的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顶层设计和优化治党反腐的目标体系,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从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到“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从“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再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成为新时代治党反腐的重要目标遵循,指导治党反腐的变革性实践,推动清廉中国构建的突破性进展。
其一,谋划从腐败和反腐败“两军对垒”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三天之内两次提到“警醒”,面对“腐败问题越演越烈”的“大量事实”,“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分析反腐败斗争的态势,提出“现在,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主要是指我们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2017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认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性成就之一,把“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八大任务之一;2018年1月,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2018年7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经验成就,首次作出“通过不懈努力,夺取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重大判断;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集体作出研判,“党内政治生态展现新气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治党反腐实现了从腐败和反腐败“两军对垒”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质的飞跃,清廉中国构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其二,推动反腐败斗争由“压倒性胜利”到“巩固发展”到“全面巩固”的变革性实践和迭代升级。2019年1月,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宣告“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这一重大阶段性成果,同时提出下一步的目标是要“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2020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2021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五中全会对治党反腐的阶段性成果作出新的判断,提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性成果日益显现”。党的十九大以来,治党反腐的阶段目标和实践成就不断迭代升级,为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积累新的制度成果和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指引新时代治党反腐实现了历史性重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由此可见,“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强党的战略安排和目标设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党反腐的变革性实践、历史性成就,是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的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2.“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的双重逻辑:把握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主动,把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巩固发展方向。
一部百年党史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历史,是“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是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是百年来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接力建设廉洁政府、廉洁政治的历史逻辑,以及“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建设世界强党和现代化强国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把握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主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的口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说:“巴黎公社在这条道路上走上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毛泽东强调:“巴黎公社是开的光明的花,俄国革命是结的幸福的果——俄国革命是巴黎公社的继承者”。马克思主义的廉价政府论,是清廉中国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流。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困境和苏共亡党教训给清廉中国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主动,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主题,以巩固党的领导、执政地位以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不断探索和推进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廉洁政府”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廉洁政治”到改革开放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廉中国建设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和历史愿景,为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障。
把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巩固发展方向,推动反腐败斗争从“压倒性胜利”到“彻底胜利”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打造“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和理论构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治党反腐,党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发展,党的自身建设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三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治党反腐新目标明确提出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彰显“全面从严治党的更大战略性成果”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巩固发展方向是“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晰新的治党反腐目标,强调要深化反腐败斗争的标本兼治,全面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清廉中国,“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斗争从“压倒性胜利”到全面性、根本性胜利的实践逻辑,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但反腐败斗争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全党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2021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创新,不断彰显“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巩固发展方向,不断擘画“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的时代图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直面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律,全面推动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为百年大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强党提供坚强保障。